每年的夏秋季都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期,那疱疹性咽峡炎究竟是何方神圣?一起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为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尤其是柯萨奇A组病毒。临床上起病急骤,常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腹痛等,敏感的孩子甚至因为高热出现惊厥。
疱疹性咽峡炎的表现?
本病典型的咽部表现为咽腭弓、悬雍垂及软腭粘膜上的多个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可破溃成小溃疡,多数预后较好,无基础疾病的患儿多在3天内热退,1周左右疱疹消失。少数可出现持续高热、嗜睡、肢体抖动、频繁惊厥等重症表现,可能危及生命,需尽早就医。
如何治疗与预防?
本病无特效药,轻症仅需对症处理,饮食上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避免过热或过硬的食物。高热期间合理处理体温,避免捂衣盖被等促进体温上升行为,合理应用退热药物,避免乱用抗生素。
本病预防是关键,患儿患病后尽量居家隔离,健康儿童疾病流行期间尽量不与患儿接触,不到室内的游乐场所,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勤洗手,还有一点很重要——公共场合戴好口罩!
是不是疱疹消失、不发烧就代表没有传染性了呢?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很强,密切接触、飞沫等形式均可传播,传染源为隐性感染者及患者,潜伏期3—10天,所以在发病前的3—10天至发病整个过程均有传染性,甚至在病后的2—4周大便仍可排毒,提示仍可能存在传染性。本病患病后不能获得持久免疫,疾病流行期间可反复因其他不同类型肠道病毒感染而患病,需持续预防不松懈。(来源:市立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