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聚焦

鱼水情深意更浓,架起威海军民“连心桥”

2021-07-15 编辑: 宋倩

      威海是著名革命老区,有着悠久光荣的双拥传统。7月14日,全市“军民共建模范村(居)”授牌仪式举行,2名“军民共建模范村(居)”代表走上台前,向全市人民讲述威海新时代军民共建的优秀成果和精神风貌。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双拥时刻,一段段鱼水情深的共建佳话,成为全市双拥共建工作的生动缩影。实践证明,威海儿女与人民子弟兵团结一家亲的深情厚谊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风化,反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党委书记王国明:

      永不停歇的拥军船架起海上“连心桥”

      院夼村与苏山岛部队的鱼水情深,是从1960年开始的。

      那年,驻岛官兵冒着恶劣海况救助了我们村在大雾里迷失航向、体力不支的2名渔民。当年9月5日,村党支部书记带队上岛感谢,发现岛上官兵生活条件恶劣,于是我们村从渔业大队挑选出当时最好的一条木舢板作为“运输船”,最好的舵手作为“拥军船”船长,最好的码头作为“拥军码头”,义务为驻守在苏山岛上的部队运送物资、接送官兵及家属。官兵们亲切地称其为“拥军船”。

      由此,我们开辟了一条在海图上找不到的特殊航线,而9月5日也成为驻岛官兵和我们院夼村人共同的“建岛节”。60多年来,“拥军船”历经六任船长,五代船只,从未停航。船只平均每年往返400个航次,累计航程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

      “拥军船”不仅是运输船、补给船,更是驻岛官兵的连心船、救命船。2005年的一天,第四任船长王喜联突然接到驻岛部队的求助电话,称探亲家属的孩子在岛上玩耍时不慎滚落,摔伤了头部,伤势十分严重,需要赶紧送医。当天海上有8级大风,但王喜联一点没犹豫,马上带着几名村民冒着大风大浪驾船出海,接上孩子以后又加足马力往回赶,终于抢在燃油耗尽之前把孩子拉到岸上并迅速送到了医院,让孩子得到及时救治。

      1988年,村里设立了“军人接待站”,制定了拥军优属“五优先”制度,免费接待驻岛官兵、家属就餐住宿;每年“建岛节”、春节、八一、国庆等重大节日,我们都会上岛为官兵们送去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2020年,我们还投资新建了院夼村双拥展馆,记录60年来院夼村与苏山岛驻军的故事,传承发扬军民共建的光荣传统。

      对于拥军这件事,村委会上也曾有人提出异议。但这一说法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子弟兵的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他们建岛守岛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恩情,谁要是不重视拥军,谁就是院夼的罪人!

      多年来,驻岛官兵也一直把院夼村作为第二故乡,帮村里解决了不少难题。自1960年至今,苏山岛官兵累计救起院夼村渔民9人,每年春节期间组织官兵下岛走访慰问拥军船长及遗属、困难家庭;多次主动参与扑救槎山林火、村民房屋失火行动;在七一、八一、国庆等重要节日,组织村民开展“领海基点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军营内外红歌响”“军地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水乳交融、亲如一家的军民情谊,已镌刻进院夼人与苏山岛驻军的生命里。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我们将继续传承发扬“拥军船”精神,把守岛官兵当家人待,把守岛官兵的事当家事办,让“拥军船”永不停航,让“拥军船”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纪检监察科科长薛博:

      拥政爱民 建设美丽“故乡”

      我们的部队,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上世纪80年代初,我部前身某营与驻地宋家庄村在全国首创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军民共同制定村规民约,整顿村容村貌,开办农民夜校,发展农村经济,把宋家庄村建设成为全国第一批文明村,开创了全国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的先河。

      自那以后,不论改编与否,番号如何,驻守在文登的所属单位一直持续与宋家庄村保持共建关系。不论是1989年帮助村民抢收小麦,还是2005年出动官兵与群众一起抗击暴风雪,“视人民如父母,把文登当故乡”,是我部官兵们喊出的响亮口号;“哪里有危险,哪里有需要,部队就冲向哪里,战斗在哪里”也是我部全体官兵的共同心声。

      进入新时期,紧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任务,我部也持续加大了对宋家庄村的帮扶力度。针对宋家庄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实际,我部投资40多万元为宋家庄村修建了一座扬水站和一条200余米长的水渠,使渠道灌溉范围覆盖了整个村南的100多亩粮田和水果产区;在村南河上架起一座16米长、2.5米宽的漫水桥,不定期组织医疗队进村给群众巡诊赠药,帮助村里安装了体育器材,修建了健身广场。2020年,我部又投资16万多元为宋家庄村安装了40多盏路灯,实现整个村庄夜间照明无死角。

      军爱民,民拥军,宋家庄村老百姓心里也始终想着我们部队,每逢端午、八一、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村里的妇女便自发组织起来,带着家家户户自发送的土鸡蛋、新榨的花生油、刚出锅热腾腾的水饺,到部队看望我们。宋家庄的父老乡亲们还利用农闲时间自编自导一些小节目,并邀请附近村的群众和镇文化站干部一起到军营慰问演出;村里还专门建立了老兵微信联系群,村干部和群众不定期通过视频关心他们退役后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向老兵们讲述村里的发展变化,成为真正的亲人。

      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我们将继承和发扬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继续保持与宋家庄村的共建关系,并计划为村里建设一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联合组织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普法宣传进农村活动,与宋家庄村委班子共同研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的思路,共同把宋家庄建设得更美、更富、更强,使全村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幸福指数持续提升。(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文 孙大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