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这艘拥军船航行61年只为一件事

2021-07-31 编辑: 宋倩

 

     7月28日清晨,轰鸣的马达声划破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的宁静。58岁的王行国和62岁的钱均堂确认好船上的瓜果蔬菜、矿泉水等物资,写着“拥军船”三个字的现代化养殖看护船收锚、起航,向着6.8海里外北部战区某部驻扎的苏山岛破浪前行。

      “最好的渔船作拥军船、最好的舵手作拥军船长、最好的码头作拥军码头。”这是61年来全体院夼村村民的共识。驾驶技术娴熟的王行国说:“这是第五代‘拥军船’,我是第六任‘拥军船’船长,泰叔(钱均堂)就是我的前辈——第五任船长。坐稳了,咱40分钟就能到!”

      1960年起,院夼村“拥军船”就开始义务为驻岛部队运送物资、接送官兵及家属,划出了一条海图上找不到的“拥军航线”。接力拥军61年,院夼村“拥军船”船长集体累计航程达2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多,接送官兵10万人次。

      “四无”小岛驶来“报恩船”,富了的海边人不忘守岛人

      海风不大,第五代“拥军船”没用40分钟时间就抵达了苏山岛。“王叔、泰叔,今天怎么这么快就到了,快来喝口水!”驻岛官兵赶紧迎上来,帮着王行国和钱均堂搬运物资。

      “今天天气好,再加上咱的第五代船给力!”王行国笑着说。2019年,当了30多年“船老大”的王行国被任命为第六任“拥军船”船长。他说:“我身体特别好,准备后半辈子都开‘拥军船’,全家人都跟着我光荣!”

      “别看现在的航程只需40分钟,第一代手摇橹要划上5个小时才能到达。”一旁的第五任船长钱均堂也打开了话匣子。

      “第一代‘拥军船’其实是来报恩的!”钱均堂回忆说,那是1960年3月,院夼村村民王道伦和王义宽出海返航途中遭遇大雾和强海流,在苏山岛附近海域迷航。就在二人体力快要耗尽时,岛上巡逻的战士听见呼救声,便站在岛崖边使劲敲着锣鼓为之指引航向,渔船最终成功脱险。

      获救后的王义宽发起高烧,战士们给他喂药、喂饭。痊愈后的王道伦二人临走前向官兵深深鞠了一躬。之后,苏山岛官兵又相继救起7名遇险的院夼村渔民。从此,院夼村村民口口相传:“解放军是咱们的救命恩人。”

      当年9月5日,院夼村组织乡亲们登岛感谢,可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这是个无居民、无淡水、无耕地、无航线的“四无”小岛,各种物资补给靠部队定期运送,如赶上恶劣海况,物资就送不上岛。看到“恩人们”如此艰苦的守岛条件,大家既心酸又心疼。

      回村后,院夼村委从20多条船里选出最好的一条作为拥军船,王道伦、王义宽自告奋勇当起了第一、第二任船长,开启了义务运送生活物资、接送官兵和亲属上下岛的拥军行动。为了便于“拥军船”停泊靠岸、缩短物资搬运时间,院夼村在院夼西港修建了“拥军码头”且专船专用,并不断进行提档升级。

      改革开放后,靠着渔业捕捞、海产养殖、发展实业公司等,院夼村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有外来务工的人问道:“海上作业这么忙,岛上官兵生活条件也好了,还有必要继续开这‘拥军船’吗?”

      “谁不重视拥军,谁就是院夼的罪人!”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党委书记王国明挂在嘴边的这句话,是最好的回答。富了的海边人,一刻也没忘记守岛人。不光“拥军船”照开不误,院夼村还建起了“军人之家”招待所,为上下岛官兵和家属提供免费食、宿、行、医疗等服务,累计免费接待驻岛官兵、家属就餐住宿近10万人次。

      五代渔船架起“连心桥”,上岛守国家、下岛便是家

      整整61年,院夼“拥军船”从未停航,“舵盘”在11任村“两委”班子和六任船长的手中不断接力。

      手摇橹换成了桷蓬船、小马力机帆船、大马力机帆船……尤其是2019年启用的第五代“拥军船”,船上还配备了北斗导航系统,运输能力由第四代的8吨提高到55吨,能抗8级风浪,基本上可实现全天候航行。

      ——风雨无阻61年,拥军船早已不仅仅是一艘运输船,它还是一艘救命船、爱心船,累计深夜接送突发急病的官兵出岛就医50余次。

      “只要岛上有需要,拥军船随叫随到!”这是历任船长不变的“座右铭”。1998年冬天的深夜,苏山岛上一位牟平籍战士接到爷爷病危盼归的电话。当时负责船只管理的村委会主任王太民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去找船长王喜安,王喜安一刻不停,穿上衣服就出了门。

      风雪交加,王喜安和两位船员驾驶“拥军船”驶向苏山岛,原本2个多小时的航程走了5个多小时。下船后,王太民立即安排人开车送战士回家。事后那位战士到村委表示感谢时,王太民说:“你们在苏山岛执行任务、守岛卫国,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风雨无阻61年,“拥军船”早已不是一艘具象的“船”,而是全体院夼人心里最深的情感与责任。

      这些年,院夼村先后捐款捐物支援部队修缮营房,将苏山岛上300多平方米的养殖职工宿舍无偿转让给部队建设士官公寓,为每个房间配备了除湿机、电视、电脑等生活设施。在每年9月5日“建岛节”、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院夼村村民还会为官兵们送去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

      1997年,第一代船长王道伦临终前曾拉着老伴连秀珍的手说:“我一辈子最牵挂的就是你和驻岛官兵,我走以后,你要继续替我去看望他们。”如今,年近90岁的连秀珍每到“建岛节”还会委托村里送鞋垫,2000多双鞋垫已垫在了战士们的脚下。连秀珍说:“手做的鞋垫吸汗不臭脚,孩子们穿着舒服……”

      ——风雨无阻61年,“拥军船”是历任驻岛官兵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

      坐“拥军船”上岛,是他们新兵入伍“第一课”,坐“拥军船”下岛,也成为他们退伍前的“最后一课”。一代一代驻岛官兵将院夼人民的深情厚义记在心中,他们曾下岛参加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也曾和村民合力扑灭槎山大火。钱均堂几年前因肺出血住院时,官兵们请假轮番探望,病房中经常围满了人。

      61年接力初心不改,“拥军船”精神薪火相传

      7月30日,院夼村“拥军船”船长集体作为唯一一个集体获评第三届全国“最美拥军人物”,整个院夼村都沸腾了。荣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洪超表示,院夼村“拥军船”船长集体荣获第三届全国“最美拥军人物”称号,是对荣成市双拥工作的高度肯定,充分展现了荣成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高贵品格。

      到底是什么力量,助推“拥军船”61年不停航?

      1992年至2011年任院夼村党委书记的王巍岩一直在思索,心中的答案也逐渐清晰:“是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有一种红色底蕴在支撑,有一种拥军情怀在促动,有一种传承使命在砥砺,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永不停航。所以说,这样的事发生在我们这里,是偶然也是必然。”

      而在现任院夼村党委书记王国明看来,村里很多人都是听着“拥军船”故事长大的,村民与官兵的情谊,已刻在骨子里、融在血液里,这份情谊将在院夼村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传承下去。

      转眼又到了八一建军节,没有开船任务的时候,王行国会领着孙女去院夼村村委附近的双拥事迹展馆转一转。500平方米的展馆不算太大,里面摆着五代“拥军船”的模型,还循环播放着纪录片《同舟》,讲述着动人的“拥军船”故事。

      2020年7月开馆至今,已有3000多人次走进院夼村双拥事迹展馆,感悟从解放战争时期的“支前舢板”到61年从未停航的五代“拥军船”之间的逻辑关系。

      军爱民,民拥军,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威海是“全国双拥模范城”,荣成市于2020年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近年来,荣成市探索“双拥+党建”模式,投资近2亿元改造建设了荣成市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设施,建成22个镇级、841个村级、3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退役军人服务站(双拥工作服务站),涌现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尹力军等先进典型。同时,荣成市还做优“双拥+志愿服务”模式,200多家志愿组织、3万多名志愿者常态化参与拥军志愿服务。

      “荣成市是革命老区,具有爱国拥军的优良传统,‘拥军船’精神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荣成市委书记包希安表示,此次“拥军船”船长集体荣获第三届全国“最美拥军人物”称号,既是荣誉,更是激励和鞭策。荣成市将继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依托院夼村双拥事迹展馆等载体,大力弘扬“拥军船”精神,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双拥共建中来,共同谱写新时代双拥共建新篇章。(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杜晓莹 通讯员 刘兆阳 李钟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