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威海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社区食堂给居家老年人带来了一份稳稳的幸福。市民政局围绕解决居家老年人“一餐热饭”难题,深入基层了解老百姓的需求,铆足“闯劲”,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打造600多处城乡老年助餐点,用“一餐热饭”擦亮为民爱民底色
在社区食堂的建设中处处能感受到“创新”两个字。8月5日一大早,环翠区张村镇莱海社区食堂里十分热闹,前来吃早餐的老人相互聊天,其乐融融。据介绍,莱海社区老年人占比大,社区食堂的需求比较迫切。怎样能快速建起一个社区食堂?如何保证菜品质量?去年7月,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社区居委会与辖区内快餐店合作,将快餐店改造成社区食堂,解决了以上问题。
这样的社区食堂不止一处,在推广社区食堂的过程中,市民政局调研发现,场地是个大难题。如何才能物尽其用,破解场地难题,工作人员到基层多方调研,听取老百姓的建议,并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等现有养老设施,通过提升改造打造一批助餐场所,既节约建设成本,又提高设施效能。
如今,在威海,城市社区食堂和农村老年餐桌遍布城乡。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农村老年餐桌574处,社区便民食堂58处。
市民政局铆足打破常规的“闯劲”,着眼资源整合,抓好建设谋划,打破惯性思维,下好了资源整合这步“先手棋”,不仅啃下了场地、资金的“硬骨头”,还解决了人员这个大问题。
在荣成甲夼马家村老年食堂里,每天都有一帮志愿者在这里忙活,为村里的老人们准备可口的饭菜。这些志愿者被亲切地称为“巧厨娘”。荣成暖心食堂以低成本常态运行的“秘笈”是“信用+志愿”的工作模式。在荣成许多暖心食堂的后厨里,都能看见“巧厨娘”们忙碌的身影。荣成市还设立了200万元文明实践暖心食堂专项基金,对每个村“巧厨娘”志愿服务队给予信用奖励,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市民政局将荣成市的经验做法推广到了全市,采用“信用激励”的方法,破解人员难题,把诚信机制融合到运营服务中。目前,全市成立各类志愿服务队伍500多支,形成邻里守望、扶老助老的新风尚。
敢于创新、打破常规的工作思路还体现在多元发展上。市民政局着眼实际需求抓好餐桌落地,探索出多种助餐模式。按照社区、农村就餐人数60人、10人以上标准,对2374个行政村、328个社区进行摸底统计、按需布点;指导环翠区在社区食堂建设中实地学习烟台等地经验,率先试水探索“公益性+市场化”模式,积极引导规模较大、信誉良好的社会餐饮企业投身为老服务,推动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经营。与此同时,市民政局探索建立“老人交一点、村里补一点、爱心人士帮一点、政府扶一点”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结合机制,目前100个村的老年餐桌样板工程已初具规模,总结经验形成《农村养老典型模式案例集锦》,为全省地方农村养老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Hi威海客户端记者 贾文娟/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