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老故事》,带您了解曾经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那些事。
杨玉相的家乡是乳山崖子镇东凤凰崖村。崖子镇位于乳山市西北部,南临309国道,桃威铁路贯穿东西。这个镇可谓是名人辈出,除了杨玉相,还有清代最后一任大内侍卫总管、宫氏八卦拳创始人宫宝田和勤政为民的清道光知县宫树德等等。
“山沟里飞出金凤凰”,是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凤凰崖也正因为这些名人雅士,的确不枉“凤凰”的名字。
根据村志记载,早在明代中前期,肖姓、宋姓、姜姓等就迁到这里定居,当时村庄取名为红河崖。到了万历年间,来自附近上杨家的一支杨姓人迁来,逐渐成为村里的大姓。到了清末,又因村东山峰形似凤凰,这才改叫凤凰崖。参考凤凰崖村志中有关改名的记载,虽然没有明确地说是谁改的名,但是从清末这个时间段来看,正好与杨玉相告老还乡的年代相接近,从红河崖到凤凰崖,这个名字变更,很可能是杨玉相的润色。
在清代大部分时期,凤凰崖村都属于宁海州(牟平县)管辖,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乳山建县之后,才从牟平划出,而凤凰崖杨姓的起源地上杨家村,现在还在牟平境内。
从凤凰崖村到牟平城区虽然路途很远,但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地处山区、位置偏僻的凤凰崖,在清末民初的牟平县很有名气,原因就在于凤凰崖杨姓,出了不少名人。
从群山环绕中的小山村,来到京城的金銮殿上,杨玉相本人,就算得上是“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如今“金凤凰”跳出官场,更上一层楼,回乡归隐,怡然自乐,也正是这个时期,他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凤凰崖村东面邻乡大河东村,有个多善举、有名气的文人王明萼,这个人曾任江苏特用知府,淡泊名利,喜欢游山玩水,而且特别偏好江南的山水景色。他的脾气和杨玉相差不多,也是不满当时黑暗的官场,愤然辞官,整天也是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生活,自得其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杨玉相自然与他一见如故,情投意合。
光绪十五年(也就是1889年)的时候,王明萼在村东仪凤山下建了个小巧精致的别墅,就地起名,他把自己的别墅叫作了仪凤庄。可能是寂寞,但也更可能是惺惺相惜,杨玉相在一年当中,竟有多半时间在此山庄度过。
王明萼自称“一瓠散人”,杨玉相就自称是“半瓠散人”。“瓠”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胶东方言里说的葫芦,牟平的王明萼自称一葫芦散人,而杨玉相呢,则谦虚地称自己半葫芦。
除了这层原因,对于“半瓠散人”,杨玉相的后人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杨玉相自比自己不成熟,半途而废的意思。自谦也好,自嘲也罢,杨玉相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忘情在山水当中。
虽然隐居,但是杨玉相依旧造福一方。在归隐期间,杨玉相经常帮助乡亲们解一些燃眉之急,在方圆百里颇有声名。据说,到了晚年,他索性就变卖家产、土地,在老家开设私塾,兴办教育。史志里有记载说是:“百里外多负笈从游者,飞黄腾达,半出其门。”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周围百里以外的读书人纷纷背着书箱到杨玉相这里求学,门下弟子,大多飞黄腾达。也就是说,杨玉相不仅自己擅长读书属文,也擅长教书育人。
既兴办教育,又接济乡邻,然而除了退休金,杨玉相没有更多其他收入,他呢又教育子孙要耕读传家,长此以往,外表尚似显贵的杨家,渐渐生活拮据。
有一年,胶东大旱,庄稼歉收,年关将至,杨家老雇工又上门讨年薪,这可难住了杨老人家,那他是如何化解尴尬的呢?《威海老故事》,咱们下回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