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从红色家庭中走出来的英雄政委——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政委杨锡芳

2021-08-09 编辑: 宋倩

      

      他来自红色家庭,追求进步,向往革命;在血与火的沙场上,他身经百战,屡立战功;为救战友,他奋不顾身,突围后再次冲进包围圈,壮烈牺牲。2020年8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八路军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政治委员杨锡芳位列其中。

      

杨锡芳

      革命家庭 熏陶成长

      杨锡芳,1917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现乳山市)东凤凰崖村。东凤凰崖村位于乳山西北部丘陵地区的一条浅谷中,处于乳山、牟平、栖霞、海阳交界地带,村子既隐秘又出行方便。凤凰崖村自古重视读书,村里的读书人相对也多,探索真理、追求进步的人就多,他们接触、接受了革命思想,进而参与革命活动。以杨锡芳父亲杨琅轩为代表的革命一家,就是典型代表。

      

乳山市东凤凰崖村

      杨琅轩年轻时以教书为业。1935年,杨琅轩在莱阳教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春天,受党组织委派,杨琅轩回到家乡,以担任牟平县二海乡乡长为掩护,建立地下交通站,开展革命工作。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作为杨家长子的杨锡芳受父亲的影响,早早就接受了革命进步思想。

      杨琅轩这个革命大家庭人才辈出。杨琅轩的堂侄杨锡芷(后用名孙加诺)1933年考入山东省立莱阳乡村师范学校。第二年,杨锡芳也考入该校。当时的莱阳乡师虽然是国民党政府开办的,但聚集了一大批进步教师,其中还有中共党员。他们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赞颂俄国十月革命,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有的语文教师选用鲁迅的文章做教材,介绍鲁迅的战斗生活;有的音乐教师教学生唱《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等歌曲,激发学生的革命热情;甚至生物老师也设法通过自然知识来传授革命道理。杨锡芳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树立了革命进步思想,积极投身学生抗日救亡活动,成为其中的骨干分子。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莱阳乡师停办,尚未毕业的杨锡芳也离开了学校。

      1937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天福山发动了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1938年2月攻打牟平城、雷神庙战斗以后,“三军”转移到崖子。马石店一带,其中有36人以住店的名义来到东凤凰崖杨琅轩家。4月,“三军”人员要往蓬、黄、掖一带转移,杨家给准备路上吃的干粮。

      

杨锡芳烈士在莱阳乡师读书时用过的柳编提箱,上面写着“牟平凤凰崖”和杨家字号“德庆和”。

      1939年初,国民党掀起抗战时期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杨琅轩多次与顽固派苗占魁部斗智斗勇,保护我党我军人员。有一次,我党数名工作人员到东凤凰崖附近开展工作,住在杨琅轩家。苗占魁得到消息,就派兵来查户口,杨琅轩一边把顽军安顿在前排的饭店里喝茶歇脚,拖延时间,一边暗示二哥杨坤谦到后院掩藏好党组织的工作人员。家中并没有地道之类的藏身场所,很难藏住这么多人,杨坤谦急中生智,把他们藏到粮仓里的五口空棺材里。过去家境宽裕的人家,都提前为老年人准备好棺材,当时这五口棺材,除了自己家的,还有邻里寄存的。顽军士兵顾忌杨琅轩的乡长地位,并且平时也没少来杨家蹭吃蹭喝,所以他们进入后院例行公事搜查一下了事,我党工作人员躲过了一劫。

      凤凰崖及周边地区产黄金,民间自古有淘金者。杨琅轩委托西凤凰崖村民杨振民,杨振民家也是革命家庭,带着杨琅轩的印章,以二海乡乡长的名义串乡收沙金,收回来的沙金熔铸成金条,交给胶东军区后勤部。

      身经百战 屡立战功

      杨锡芳从莱阳乡师回到家乡后,继续参加革命活动,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被派到烟台以做学徒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交通工作。

      杨锡芳在烟台从事地下工作时,工作环境恶劣,困难重重。他在工作中胆大心细、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守口如瓶。有一次,他通过本村在烟台做生意的杨坤绍为部队搞到一台油印机,让雇工杨宗厚骑自行车往回运。在出城时,杨宗厚被敌人的便衣队盯上了,在后面远远地骑自行车暗中护送的杨锡芳,果断开枪,引开敌人,然后一溜烟地骑车跑掉了,杨宗厚趁机出了城。

      1938年9月,杨锡芳转入八路军作战部队,先后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委等职。

      杨锡芳作战英勇,屡立战功。1942年9月在解放腾甲庄战斗中,身先士卒,攻入敌营,活捉了国民党投降派丁脖庭部的副司令季显帮。

      英雄不朽 情怀永续

      1942年10月,杨锡芳任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政委时,率领部队开赴枣庄与日军作战。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包围,他与团长分头带队突围。杨锡芳突出重围后,发现团长尚未冲出,便带人杀回重围接应救援,结果与敌遭遇,情况十分危急。他当机立断,销毁文件后与敌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中弹被捕。

      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杨锡芳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后被凶残的日军活埋,英勇牺牲,年仅25岁。杨锡芳烈士的遗骨,至今没有找到。

      当住在杨家的高达三政委把这一噩耗告诉了杨琅轩,他悲痛欲绝,不吃不喝躺在炕上三天没爬起来。从那以后,他就一直身体不好,直到1958年辞世。

              

杨家老屋后排客屋及杨琅轩栽种的二乔木兰

      杨锡芳烈士的爱人曲淑云,抗战时期参加革命,是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后在青岛工作。为了专心革命工作,1942年丈夫牺牲后,她把刚出生几个月的次子杨德殊送到胶东育儿所。直到1951年,已经9岁的杨德殊才被叔叔杨锡苹从当时驻在腾甲庄的胶东育儿所接回凤凰崖村抚养,又过了好几年才见到自己的母亲。

      当年,杨琅轩从莱阳带回一株二乔木兰树苗,栽植在杨家后院客屋子门外西侧。如今80多年过去,小苗早已长成老树,但依旧枝繁叶茂,年年繁花盛开。它,也是杨家革命传奇的见证。(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