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在疫情防控一线时,有这样一个幕后“智囊团”,运筹帷幄。
8月9日晚8时,走进全市统筹疫情防控综合协调组,在这个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很多事情仿佛开启了“倍速模式”——大家跑着取文件、跑着接听电话,急起来嗓门大得很,生怕要求没传达清楚;办公地点离食堂不远,却常常顾不上去吃饭,对付几口泡面就继续敲着键盘,忙到凌晨两三时。
这个团队是由14人组成,成员来自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以及教育、卫健、商务等涉及疫情防控各个环节的重要部门,组成“最强大脑”。他们细化分工、各守一摊,日常负责对全市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综合协调、调度部署和督导检查,通过梳理分析、综合研判,为全市疫情防控决策的制定提供“金点子”。
“叮铃铃……”电话没响两声,市委办公室综合二科副科长杨帆立马接起。近期,每天接打近百个电话成了杨帆的工作常态,他打趣道:“280分钟的通话套餐,月初就打完了。”这些电话,有协调其他工作组细化防控方案的,有对接区市明晰防疫举措的,他不厌其烦地沟通联系,确保第一时间准确传递信息、归集各级疫情防控工作动态。
协调内外、联动上下,综合协调组如同一个承载着大量信息的“枢纽站”,高效快速地运转着。可疫情数据收集整理得再及时再细致,不能形成指导性意见,就相当于一纸空文。如何精准施策,让防控流程组织得更严、让防控之网织得更细,是综合协调组每天都要解决的问题。
“上级印发的疫情防控工作文件,我们要第一时间进行分解、细化,推送给部门、区市督促参照执行,再根据每天上报的督导汇报了解落实情况。”市政府办公室调研科副科长宋政杰介绍,经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哪些是好做法、好经验,哪些问题反复出现一目了然,聚焦薄弱环节和工作漏洞,综合协调组着力在机制建设、工作流程上下功夫,完善全市疫情防控工作链条。
为了优化重点人员摸排工作流程,综合协调组会同卫健、公安等部门以及各区市进行多轮专题研究,研究下发了《关于优化密接、次密接排查等工作流程的通知》,厘清责任,发挥市县疾控机构作用,以密接者为链首,串联次密接、一般人员,全面摸排其活动路径,构建起完整轨迹“拼图”。同时,配套下发“4+1”模板,统一重点人员信息填报标准,避免基层无序填报、多头填报。
针对同类问题反复出现、屡禁不止的现象,综合协调组督促各管控责任单位提高执法检查的“硬度”,对不落实防疫措施的,该整顿就整顿,该停业就停业,并分情况、分领域对药店、文旅、商贸服务场所等重点行业下发问题整改意见,统一标准,指导一线防控工作。
捋顺工作流程、填补机制漏洞……这些需要“头脑风暴”的工作都是综合协调组顶住压力,在深夜完成的,再推送给各个区市。“用我们的昼夜颠倒,让大家第二天一上班就看到一套更加完善的处理机制、一个更易懂的行动指南,值得!”宋政杰说。
采访结束已是晚上11时,桌上的电话仍不时响起,一沓沓区市当天的整改报告从打印机吐出。虽然没有冲锋在前线,但综合协调组任务丝毫不轻松,每天处理近70个文件,研判分析2000多条人员信息,这些幕后英雄不怕疲劳、连续奋战,为疫情防控工作默默付出。(Hi威海客户端记者 于淑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