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风采

临港区:20处幸福食堂,让精致生活有滋有味

2021-08-11 编辑: 仲鹤

8月4日11时,临港区汪疃镇小阮村幸福食堂里饭菜飘香。开业1个月以来,80岁的丛应滋老两口每天都来,他们笑着说:“啥是幸福,不就是三伏天里能吹着空调、看着电视,还有香喷喷的饭菜吃吗?”

每天中午,小阮村60多位75岁以上的老人都会“相约”幸福食堂。位于村中央的幸福食堂宽敞明亮,配备了全新的桌椅板凳、空调电视等。小阮村党支部书记刘新虎说,食堂的运营,区里有补助,而所用的食材则来自村民的自发捐赠。

8月3日,全市“学典型、促发展”比学赶超活动总结推进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全市上下要比精神、比作风、比创新、比担当、比执行力,学典型、争典型、做典型,把典型经验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招硬招。而自今年“学典型、促发展”比学赶超活动开展以来,临港区积极向先进地区学习,已将取来的“精致真经”转化为在全区推广的“信用管理+志愿服务+幸福食堂”模式。临港区还针对自身实际制定了《幸福食堂建设实施意见》,每个幸福食堂可获得建设补助和连补三年的运营补助等政策支持。目前,像小阮村这样的幸福食堂,临港区已建成运营20处。

去哪儿学、学什么,是全市“学典型、促发展”比学赶超活动开展的首要问题。2018年至今,我市涌现出口袋公园、社区食堂、无废城市、基层治理等一批亮点经验,精致城市建设的“威海样板”闻名全国。临港区就将对标寻标的目光首先聚焦在了兄弟区市的一个个“精致典型”上。

建设68处幸福食堂是临港区今年确定的民生实事之一,为了让老人们吃上一餐暖胃又暖心的饭菜,临港区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先后赴环翠区、荣成市学习考察4次,借鉴并创新食堂运营与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搭建起党群融合、协商议事平台,探索开展“主题党日”“村级夜话”等活动。

不止幸福食堂,通过一次次“走出去”学习,兄弟区市的诸多典型经验成了临港区破解难题、补强弱项的真招实招,一个个“精致典型”被“创新复制”到临港区各领域中:

比学环翠区精致城市建设经验,启动蔄山片区整体规划和城市更新,已经完成温阳一区等3个小区的天然气配套建设;

比学环翠区、荣成市社会治理经验,组建城市治理联动服务中心,整合12345热线、网格化服务平台等群众诉求渠道,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7月份已覆盖到90个村和13个社区;

比学乳山“三产融合”模式,启动草庙子黄山样板片区规划,与青岛农大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和园艺产业学院,为乡村振兴提供全链条科技人才服务……

看着崭新的沥青路面,蔄山镇威达花园小区居民纷纷点赞:“以前石子都露在小区路面上,改造完的路面平整宽敞,不光出行方便了,看着心里都敞亮。”而在完成基础设施改造后,蔄山镇还将继续对照全市有关智慧小区改造、停车泊位改造、环境亮化等方面的典型经验,进一步树起小区综合改造的“临港样板”。

今年年初,临港区全面开展“规范建设年”活动,在全区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作风大改进、状态大提升、工作大突破。在临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林强看来,全市开展的“学典型、促发展”比学赶超活动又给“规范建设年”加了油、鼓了劲、添了柴,“通过比精神、比作风、比创新、比担当、比执行力,更坚定了我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信心和振奋精神、奋发有为的决心!”

融入日常、干在经常,临港区将通过常态化开展,推动“学典型、促发展”比学赶超活动走深走实,把更多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新动力。瞄准精致城市建设,临港区将以更大力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39项市政重点工程和14项城建重点工程,重点打造草庙子黄山样板片区,11月份实现“信用进农村”全覆盖,年底前办好10个方面的民生实事,不断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杜晓莹 通讯员 于华/文 临港区党政办公室宣传科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