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网上立案享便捷,市中级人民法院20条措施惠企暖民

2021-08-21 编辑: 时英艳

      聚焦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营造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立足政法机构岗位实际,随着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不断向纵深推进,市两级法院推出的20条为民惠企“暖心措施”,将贯穿立案、审理、执行等全过程的“大礼包”送到群众心坎上,以实实在在的措施和成绩,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立案“全程陪护” “零成本”调解更人性化

      7月29日上午,沈阳某公司法人代表郭某带着材料走进了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大门。迎接他的不是熟悉的“柜台式服务”,而是主动来到身边的导诉人员——“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从“我要办”到“帮我办”,这样的转变,源自于市法院推出的“无障碍受理”,这也成为市法院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鲜明缩影。

      2018年年底,我市开始施行网上立案,鼓励当事人远程操作,减少立案时间成本。但在优质、高效、便捷的立案服务之下,仍有老年人等部分特殊群体感受不到网上立案带来的福利。“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依然有群众不清楚立案流程和网络操作。”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难点随着无障碍受理现场立案的推出被解决——不懂流程、不会操作网络,导诉工作人员全程在旁协办,几乎不用自己动手;路途远,可以就近选择法院提交,通过内部系统实现跨区域立案。群众既感受到网上立案的便捷,也能在现场体验“全程陪护”的贴心。

      曾经的难点痛点,如今正在一一解决。以往申请执行立案时需要提供生效文书和生效证明,为当事人立案带来了不便,现在当事人只需提供个人身份信息、生效案号和执行申请书,动动手指即可在网上申请执行,剩下的事交由立案人员负责。这只是市法院优质诉讼服务的缩影,为更好地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市法院专门制定了“一次办好”立案指引和立案清单,对诉讼服务大厅进行改造升级,一项项实打实的工作,体现着“群众关切无小事”的责任与担当。

      市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探索诉前调解,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

      一周时间,连续进行9批次调解——就在几天前,面对一起涉案当事人超过1000人的服务合同纠纷案件,荣成法院主动前移诉讼关口,制定化解方案,线上线下两方面入手,以诉前调解成功将矛盾化解在庭前。

      将诉前调解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减时降费的一项重要内容,市法院充分依托分调裁平台开展诉前调解工作,通过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调解组织的诉调对接,鼓励当事人用调解方式解决问题,当场即时过付履行,不收取任何费用,通过诉前调解“零成本”解决纠纷,大大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

      专业法庭审判高效 “云听证”免跑腿

      7月30日,被告人范某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这也成为我市自实行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制度以来审结的首个案例。

      面对群众的呼声和需求,一步“三合一”操作精准破题。聚焦全市立案较多较频繁的诉讼类型,市法院不断优化司法程序,探索建立“三合一”机制,统一审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着力解决实践中存在的侵权成本低、企业家维权成本高的问题。

      这样的应用并非个例。6月29日,乳山市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揭开了“面纱”。作为全市首家通过人民法庭挂牌设立的少年法庭,这里将把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民事及行政诉讼案件全部纳入受案范围。

      坚持少年审判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市两级法院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开展心理疏导等措施的基础上,拿出更加专业的举措,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促进案件审理的流程化、标准化、集约化,全市两级法院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印发要素式审判方式指引,制定金融借款合同、民间借贷、买卖合同等十类案件审判要素表,明确案件审理重点,缩小争议焦点范围,有效提升办案质效。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原本专业的审判流程更加便利。7月6日下午,随着主持人宣读注意事项,一场“云听证”将相隔千里的威海和广东连接到了一起。当事人、法院和鉴定机构跨越“千山万水”,未曾谋面进行听证对接。

      将网络资源从立案延伸至办理的全过程,市两级法院实施“跨时空”网上庭审,利用网络拓展服务覆盖面积,延伸服务触角,方便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现群众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用跑”。

      强力执行保民生 阳光信访暖民心

      7月21日凌晨,警灯点亮了夏日夜空——当日,市中院联合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开展涉金融债权案件执行行动,达成执行和解案件32件,和解及到位金额1540万余元。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市两级法院持续开展涉民生、金融、房地产过户案件等专项执行活动,全力推动积案化解。

      司法拘留只是手段,兑现胜诉权益才是目的。加大线上线下财产查控力度,市两级法院强化强制执行、教育引导、执行救助手段方式的运用,督促及时生效裁判合法权益,组织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案件和执行案款专项清理,让群众收获公平正义,拿到“真金白银”。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共执行到位金额30.4亿元,其中涉金融债权专项行动追回金融债权1.6亿元,专项清理涉案款物价值1.5亿元。

      守护群众权益,聆听群众诉求。5月21日至7月20日,市两级法院积极开展院领导公开接访活动,每天安排1名领导“面对面”接访群众需求,进一步畅通群众信访渠道。

      免去“二传”过程,就地接访反馈,面对面接访让群众的“急难愁盼”直达职能部门,处理问题有了更大力度。在此基础上,市法院又进一步完善信访案件判后答疑、案件评查和联合听证制度,拿出更有力的解纷措施,有力化解涉法涉诉信访突出问题。2个多月里,全市两级法院院领导轮值86次,真正做到“有情必知”“有求必应”。

      在办案中践行司法为民初心,在办案中播撒传递法律正能量,随着20条措施在基层的不断实施,直达群众心坎的“暖心事”,已成为全市两级法院为民办实事、提升司法公信力最生动的实践和最有力的注脚。

      【后记】

      精准解决“急难愁盼”要突出“实”字

      从走进大厅准备立案的“全程服务”,到执行过程的雷厉风行,再到开门倾听民意民需,20条措施的提出,是市两级法院党史学习教育和队伍教育整顿取得的扎实成果,是“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的生动体现,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有力实践。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抓好“办实事”的具体工作,要立足于“人”,聚焦到最现实、最突出、最需要解决的“事”。回看20条措施,聚焦的都是与群众关系最为密切、与企业发展最为攸关的立案、审理、执行等关键细节和关键环节,也正因如此,才能精准解决人民群众和企业的“急难愁盼”,有效减轻当事人的诉累。

      抓好“办实事”的任务,突出“实”字是关键。20条措施不只列在清单和台面上,关键是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落实了实际操作的方式方法。不仅让措施“提得准”,而且“办得实”,人民群众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得到显著增强。(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