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Hi视频丨威海老故事《文登营教武场 (一)》

2021-08-21 编辑: 时英艳

 

      《威海老故事》,带您了解曾经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那些事。

      王胜我曾经给大家讲过《威海“百姓村”》的故事,说的是文登营镇文登营村一千户人家有一百多个姓氏,造成姓氏如此之多的主要原因是这里曾是个兵营。那么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将士在给文登营带来众多姓氏的同时还有哪些故事呢?今天咱就拣精彩的给大家来这么一段。

      说起文登营啊,很多人或许会异口同声地说自己知道这个普通的胶东村落。是,但在600多年前的明朝,这里可是中国的海防重镇,扼黄海而防倭寇,陈重兵而御京师,是明清时期东部沿海地区一个重要的军事指挥机关所在地,堪称当时胶东沿海的最高军事机关。

      在这里给那些历史学得不咋地以及可爱的小朋友们补充个知识点哈。明代时,中国沿海倭寇横行,人们往往是谈倭色变。为抗击倭寇,朝廷在今威海境内相继设威海、成山、靖海三卫,宁津、百尺崖、寻山、海阳四个千户所。明宣德二年(1427年),又设文登营,指挥节制上述三卫四所和宁海卫。

      要知道明朝时作为山东最高的军事指挥官,驻济南的山东都指挥使司的品阶是正二品,而营的把总官级为正三品,最高的也可达正二品,可见朝廷对海防前线的重视程度。

      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时任山东都指挥佥事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到文登营巡查,还曾作诗《过文登营》。文登营的将士就是在戚继光的鞭策声中,与倭寇奋力拼杀,保护山东百姓一方平安的。

      据老辈人说,起初文登营是建在文登城西门里,后来才搬到现在文登营村这个位置。为什么要搬家呢?现在老王我替古人分析分析。据说,文登营设立之初,驻军1140人,马414匹,文登营营兵最盛时达3000多人,这么多兵将车马来来往往,肯定会给市民带来很大困扰,而且兵营定居闹市,也有不少弊端,所以后来迁址到距离文登城大约5公里的现今的文登营村,也是不足为奇的。

      据推测,文登营在军户入驻之前应该就有村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文登营村东边不远就是沙里店新石器时期遗址,早在几千年前这里就有人居住,此外,这里还是重要的移民流入地。

      据《文登县志》记载,从明初至清代中期,朝廷多次下令从山西、云南、贵州、安徽、江苏等省移民入境。民间的说法是,移民以来自云南和“小云南”的居多,云南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四川一带,而“小云南”据专家考证,则为山西大同附近。

      闲话少叙,各位看官有所不知,有军营必定要有教武场和马场,而且还必须先选好马场的位置再搬迁。据记载,当时文登营最多的时候有战马1300多匹,这么多战马,该怎么安置呢?据说当时的把总经过反复考察,最终把马场定在了文登营后山约二里的山岭上,也就是现在的下马场位置。下马场这个地方,水草丰茂,四周地势高,只有一处缺口供进出,不用费劲,稍稍这么一堵,马匹就在里面自由地放牧就行了。

      这搬个家可不容易,马场位置选好后,教武场建在哪儿又成了一个难题。教武场是平时官兵习武的要地,也是将帅检阅官兵的威武之地,选址自然马虎不得。

      经过反复考察比较,将帅们最终把教武场选在了虎头山前。话说这虎头山可不一般,它的东面是正棋山山脉,这正棋山是环翠区的最高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的高地老姑顶山脉则能挡住来自东海的倭寇进犯,老姑顶南边有个峡口,那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选择在虎头山前建教武场,除了地势险要外,还有一个原因。据说为了建教武场,把总考察了好多地方,都没有满意的。这天他正好来到了距文登营东北五里处的虎头山,在山上转了一圈,抬眼间一下子被这个地方给震撼了,原来山上突兀出一块巨石,如一头凶猛的老虎傲然挺立。

      从古到今,老虎那可是威武的象征,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就称为虎符,在军队里,虎也深受兵将们的景仰。就这个地方了!选择虎头山作为教武场,用虎威壮我军威,把总不禁暗自叫绝!

      几经周折,教武场和马场的位置总算选好了,接下来就等着破土动工了。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了。出什么事了?咱今天先卖个关子,《威海老故事》,咱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