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的大朋友小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威海老故事》。上回咱们说到,文登营从文登城里迁到文登营现在的位置后,教武场和马场的位置也都选好了,就在准备破土动工的时候,当地的百姓找上门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建教武场就必定要修马道,马道马道,顾名思义,就是马走的道,建在营地与教武场和马场之间的通道,便于马车的行驶和货物的运输。这马道大约一丈多宽,修马道就要占用百姓的土地。要知道民以食为天,当时老百姓就靠着种地来养活一家老小,这下要把他的土地给占用了,而且也不说有什么补偿措施,那老百姓能让戗吗?这把总也是,这么大的事儿,先前竟然给疏忽了,眼瞅着这么多百姓找上门来,把总赶紧向上请示,得到了上级免除皇粮徭役的许可,除了免除老百姓的皇粮国税外,把总还规定从每家每户中雇佣一个男丁帮助修工事,同时发一些工钱给他们,作为征地的补偿。面对百姓的反抗,把总急溜地把占地补偿政策公布与众。你还别说,这个办法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解决了征地问题,另一方面免除了百姓的徭役,作为把总,还解决了建设教武场的能工巧匠问题。
你想,那个时候的农村男劳力,不少是瓦匠、木匠的,可以做很多的技术活。妥善处理百姓的占地问题后,把总选择了一个黄道吉日,马场和教武场在这一天同时开工。
据说开工当天举行的典礼仪式,那是相当壮观!锅盖大小的饽饽,一摆一长溜,一整头牛、一整头羊、一整头猪,统统把毛一剃也摆上了供桌。开工这天,文登营一千多名官兵、几千名乡下义工、四百多匹战马,齐聚虎头山前,那场面,人山人海,就像赶庙会一样。再早但凡像样的村子都有那个大长号,颇有气势,这一天,各村的民间乐队都被请去表演。一时间战鼓咚咚,号声阵阵,战马嘶鸣,官兵义工齐刷刷焚香磕头以求各路神仙保佑——保佑官兵安全,保佑一方黎民百姓,保佑旗开得胜。据老人描述那场面在文登营史无前例。
仪式上,把总宣布了教武场的建设规模和人员分工。仪式一结束,几千人马肩挑人抬,镢刨锨挖。真是人多力量大,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虎头山教武场落成了。说到这儿,您是不是好奇当时的军队是如何训练的?今天再卖个关子,精彩的威海老故事,留待下回再说。朋友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