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康养

处暑时节后,应该注意什么?

2021-08-29 编辑: 时英艳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处暑多有祭祖、吃鸭子、放河灯、秋游、泼水等民间习俗。那么,处暑时节过后,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处暑饮食

      “处暑”期间,气侯逐渐干燥,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类食物,少食辛辣食物,以免耗气伤阴,引发口腔溃疡、咽痛不适、痤疮、便秘等;可以适当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水产品多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在自身健康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多吃。但要注意,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以防燥气伤阴。

      切记:不宜过早“大补”

      为了驱火祛暑,人们在夏天常吃一些苦味食物或者冷饮,往往会导致脾胃功能有所减弱,所以如果一入秋就大量食用过于滋腻的补品,脾胃一下适应不了,很容易引发消化不良。

      我们进补时最好选择“补而不峻”、“润而不腻”的平补之品,这样既营养滋补,又容易消化吸收。其中蔬菜如:胡萝卜、冬瓜、银耳、茭白、南瓜、藕、百合、山药、番茄、平菇等;水果、干果如 :梨、柿子、柑橘、香蕉、芡实、莲子、桂圆、花生、栗子、黑芝麻、核桃、红枣、梨等;其他可用:黄鳝、海蜇、海带等。抵抗力差、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最好不要擅自选择补品,而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补,以取得更好的进补效果。

      处暑养生

      “处暑”后天气由热转凉,人的起居也应相应调整,尽量避免熬夜,保证睡眠充足,早睡早起,这样可以避免秋乏,也利于阳气收敛。

      “处暑”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夜间入睡要关闭门窗,注意保暖,保护身体阳气。还可以将双手掌心搓热,然后上下重叠放在肚脐上,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分别揉按肚脐。

      睡子午觉

      处暑前后,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生活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才能缓解秋乏。具体来说,应该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每天早睡1小时。特别是老年人,应“遇有睡意则就枕”。夜里11—1点,中午 11—13点,分别是子时、午时,老年人睡子午觉能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多伸懒腰解秋乏

      早晚天气凉爽,可外出跑步、打拳、做操、爬山。平时多伸懒腰也有解秋乏的效果。下午工作学习时间长了,伸个懒腰,马上就会觉得神清气爽、舒服自在。即使在不累的时候,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轻松。这是因为,伸懒腰能适当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脏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大脑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适。(来源:市立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