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独家报道

有人年赚百万,有人“洗脚”上岸,威海“讨海人”的潮流人生

2021-09-09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新闻客户端

  又到一年开海时,威海的渔港码头逐渐热闹了起来。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有这样一群风浪里讨收成的人,被当地人称为“讨海人”。

  大多数“讨海人”有着共同的特征,皮肤黝黑、嗓门粗大、爽朗大气,有人力气大,能不费力地扛起百斤重物。然而,他们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
  有人年赚百万,有人“洗脚”上岸,有人转型自救,有人徘徊迷惘……风浪里的故事,有很多,风浪之外,他们也在与时代的浪潮搏击着……
  霞口滩、马栏湾、汪流口、筏子窝……荣成是威海重要的“出海口”。
  这里大大小小的海湾里,分布着很多渔港,河口渔港就是其中之一。
  8月30日,河口渔港一片忙碌,船老板孙德财每天守在船上,维修船只,指挥着船员运冰、运物资。
  孙德财的黑色短袖上挂着一大片汗渍,忙里忙外,分不清谁是伙计,谁是老板。
  ▲孙德财做出海前准备
  “修船,卖物资,雇人,都是钱,鱼没见着,花出去了将近30万。”孙德财笑着摇摇头。
  临近开海,安全检查、资质检查多了起来,执业证、船员证等一批证件,少一件都不能出海。
  孙德财颇有耐心,事情虽多,一件一件办起来也是有条不紊,这个从船伙计一路打拼上来的船老板,办事沉稳,面面俱到。
  ▲资料片
  孙德财在海里赚过钱,年入百万也不是没有过。他曾经捕到过一条500多斤的翻车鱼,卖了3000多元。
  但是现在,这么大的鱼少了,身边的同行也有很多不干了的,孙德财却一直坚持着,他在等待一个拐点。
  ▲资料片
  “以前是疯狂捕捞,现在休渔、放流,出海的资质要全,我们也在养这片海。”孙德财说。
  这趟出海,孙德财叮嘱船员:“拉多少鱼无所谓,你们都要给我保证安全。”
  9月3日,船回来了,船员们平平安安,更给他带来一个好消息:捕鱼3000多箱,10万多斤,这一趟的渔获,卖了将近20万。
  ▲资料片
  跟孙德财一样,附近落凤码头的船老板王永泉也“赚大发了”,凭借2000多条单重10斤左右的大鲅鱼,10万多斤渔获,他成为码头上开海第一网的“冠军”,一趟卖出了近30万。
  然后,他的高光时刻来了,收鱼的人都找他,每天电话响不停。
  ▲王永泉和他的渔船
  开海季到了,大大小小的渔家乐仿佛嗅到了商机,怎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客人预定的海鲜到位,那就是拥有船老板的“神助攻”。
  王永泉直接入股了渔家乐,这让他觉得自己仿佛在经营一条产业链。
  ‍‍‍‍‍
  ▲资料片
  “鲈鱼,我要大的,能捕到鲞鱼吗,你看看吧。”贝贝渔家乐的老板娘李彩霞发来了“指令”。
  鲞鱼,被称为海里最鲜的鱼,又音同“想”,曾经是老威海人过年餐桌上的压轴菜,如今也是很少见了,有鲞鱼的渔家乐,就像拥有了“王牌”。
  王永泉嘴上说:“我看看啊,保不准。”
  然后转过头给船员下达任务:“捕到这些鱼,我发大红包。”
  ▲资料片
  卸完了鱼,王永泉的船再次出海,在这个收获季里,他们一刻也不想耽误。
  赚它个一百万!
  在每个渔船归港的下午和傍晚,海上的落日余晖,和鳞光闪闪的渔获,映照在船老板喜笑颜开的脸上,金光灿灿。
  几家欢喜几家愁,得休休处且休休。干这一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走着不同的路。
  去年开海时,翟涛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千帆征波涛、开海正清秋”。
  ▲渔船靠岸后给鱼获称重出售时的翟涛
  比起很多“不懂文艺”的船老板,翟涛如同一股“清流”。
  翟涛读过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被这行的高回报吸引,于是他一头扎了进来,2011年买了一对渔船开始了“漂泊人生”。
  ▲资料片
  最初几年,每年40万、50万的收益也确实让翟涛尝到了甜头。
  但是现在,似乎有些难了,用翟涛的话来说,出海就像开“盲盒”,是赚是赔全凭运气。
  翟涛索性“不务正业”起来,他写起了网络小说,一口气连载了10多万字,还给自己的书起了一个蛮吸引眼球的名字叫《天傲江湖路》,讲述了一个穿越的武侠爱情故事,在他的小说里,处处可以看到家乡威海的影子。
  ▲翟涛的文艺时刻
  “人生活着在乎的是一种心态,过重的欲望会让人活得太累,广厦万千,夜卧三尺,良田万顷,日仅三餐。”翟涛在小说里写道。
  嘴上虽说“日仅三餐”,但三餐也并不易得,开海在即,在现实生活中,翟涛的“江湖路”随即启程。
  今年的渔获可以,给了翟涛些许安慰,然后在他的武侠小说里,剧情也迎来了一波小高潮。
  ▲资料片
  与翟涛的心有旁骛不同,船老板李东对这片大海是一往情深,情深到每天看不见,都会觉得生活少了什么。
  “东哥,打坐啊,帮我干活去,缺人。”
  “你等着去吧!”
  8月30日,荣成市成山镇的腾达码头,李东在码头边的台阶上坐着,每个来来往往的船老板都会跟他打声招呼,或者开个玩笑。
  ▲李东(右)与船老板们闲聊
  人还是那些熟人,只是身份变了。
  2019年,响应“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号召,出海20多年的李东把自己的两艘老渔船报废了,拿了300多万元,“洗脚”上岸。
  上了岸的李东,一下子迷茫了,揣着百万本金,一时不知道干什么了。
  两年的时间,他把能干的买卖都盘算了一遍,结果还是举棋不定,最终他做了一个让家人惊讶的决定——看码头去。
  从坐拥两艘船的船老板,到月薪3000元的码头看守,李东并不在乎身份的变化,又回到了熟悉的环境里,观海听涛,枕浪而眠,他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资料片
  在船老板粗犷的外表下,也有一颗感性的心,细腻的灵魂,他们接受现实,随波逐流,富贵不论,内心丰盈。
  “讨海人”并不单指船老板,还有靠海为生的一大批人,平凡的他们,也是这潮海人生的主角。
  8月27日,威海远遥渔港上一片红旗烈烈,一艘艘即将出航的船,正在整装待发。
  船员们忙着修网,搬水,检查物资。一群“90后”年轻船员,成为这些基础工作的实力担当。
  ▲资料片
  1992年出生的闵齐,正在船上整理网绳,搬运物资,9月1日的出海将是他的“首航”,他被分配的工作是捡鱼。
  带他上船的初中同学张亮“工种”高级一些,他负责撒网,在海上已经干了将近2年。
  闵齐180厘米的大个子,在狭小的船舱空间里工作有些不适应,几天时间身上就磕出了很多淤青。
  这都不算什么,闵齐还有一道难关没有过,那就是晕船。
  ▲船员在修理机器时,肩膀不小心被排气筒烫到
  作为“过来人”,张亮一直记得第一次出海的感觉,吐得天昏地暗,四肢无力,头像灌了铅一样沉。
  但是又怕吓跑自己的同学,只能时不时安慰闵齐:“就去个三四天,没事。”
  两个年轻人,为何选择这个行业?
  面对这个问题,俩人都有些害羞,你看我,我看你,最后比闵齐大几个月的张亮说了话。
  “攒彩礼,娶媳妇。”
  ▲两个年轻船员在船上工作
  闵齐和张亮都是湖北人,在他们那里,娶媳妇要给10万-20万不等的彩礼钱,他们在船上工作一年的收入是10万多一点,这意味着,攒够这笔钱并不是很难。
  两个人都没有对象,张亮比闵齐有些“经验”,起码他相过亲——由媒人带着,跟一个不认识的姑娘说上一会话,觉得双方都不反感,到了饭点就和姑娘和她的家人们一起去吃个饭,就算正式交往了。
  ▲资料片
  9月4日,船回来了。第一趟出海的闵齐果然不行,海上漂了几天就吐了几天,活基本都是张亮和其他船员帮他干了。
  回到陆地,结结实实躺在床上,成了他最大的幸福。
  但是闵齐还是想再试试,因为生活里的踏实感,是要靠漂泊赚取的。
  娶姑娘,是两个年轻人目前的奋斗动力。
  ▲资料片
  对于这片海,他们现在是迷茫的,是生活把他们推到了这里,就像一开始会晕船一样,时间终会让他们的目光坚定起来。
  有船老板,就得有鱼老板。在开海季里,每当渔船到港的时候,在岸边翘首以盼的人群中,肯定有闻“汛”而来的一大批的鱼老板。
  ▲渔港码头
  9月3日下午1时许,威海小石岛码头,鱼老板王峰12点就来了,顶着大日头在码头上坐着,虽然船老板告诉他,船1点半回来,但是他还是习惯提前过去等。
  “海上的事,哪有那么准。”王峰说。
  于是,他就白等了一个多小时。
  王峰觉得很值,支撑他这么大精神头的,是船老板的一句话:“船上有300多条大鲅鱼。”
  ▲资料片
  王峰做水产生意20多年了,他“包”了8对渔船,“包”的意思就是,船到港,鱼都归他。
  1时38分,出海3天的渔船回来了,船上的人向岸边招手,王峰也招手回应。
  接下来,就是艰难时刻了,卸船。
  船员们搭起了板子,将船舱里的鱼箱一个个送到岸上,王峰在岸上搬箱子,称重,计数。

  ▲王峰在岸上搬箱子、称重、计数
  这时候,夹着账本的船老板老毕才慢条斯理地过来,打了声招呼,然后站在一边看,记账。
  先过磅的是中鲅鱼和小鲅鱼,记好重量以后,运上货车拉走,第一批鱼是配送给超市的。
  然后还有两辆车等着装货,3万多斤的渔获,王峰他们要用2个小时的时间全部卸完。
  这绝对是男人的工作,需要力量和忍耐力。
  ▲刚出海的大鲅鱼
  大鲅鱼是最后登场的,一条5到10斤,一米左右长,鱼身弹滑,紧实,闪着墨绿色的光。
  这是水产市场的抢手货,王峰双眼放光,他嘱咐搬运的人轻拿轻放,擦破了鱼皮,就不值钱了。
  ▲水产市场
  在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王峰有一个经营了23年的摊位,叫“建峰水产”,其中的“峰”是他,“建”代表着他的妻子刘建凤。
  男人干体力活,女人也有自己的营生。鱼到了鱼老板手中后,一部分送往商超,一部分被饭店订走,一部分冷冻起来,另外一部分在水产品市场中出售。
  刘建凤的主要工作就是看摊。
  ▲摆摊中的刘建凤
  以前,市场里还有商户直播卖海鲜,看得刘建凤也跃跃欲试,但是没过多久,直播不见了,市场又如往常一样。
  为什么直播不下去,刘建凤套用一句网络词“诚不欺我”。不论是船老板,还是老客户,维系关系的永远不是虚拟的网络,而是实实在在的诚信。
  海鲜到货的1小时里,刘建凤就卖出去了1000多元的海鲜,在这个旺季里,市场的需求量很大。

  刘建凤还是想做一些改变。
  这几天她索性在微信里又拉起了群,在群里卖海鲜,她学着拍视频,偶尔还会出个镜,然后把这些视频发到大大小小的群中。
  今年渔市好,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鱼老板们也跟着欢腾了起来。船老板,鱼老板,还有一众船员们,构成了一幅火热的海上生产图。
  ▲资料片
  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海,谁也不知道将会得到怎样的馈赠。不论是财大气粗,还是五大三粗的人,都要依赖她,就像孩子依赖母亲。
  ▲资料片
  ■采访手记
  潮海人生 时变是守
  船老板王永泉非得说,是这次的采访给他带来了好运。
  他和很多船老板一样豪爽:我认识你了,想吃鱼,来码头找我拿,管够。
  越是在风浪中讨生活的人,越愿意相信运气。
  但是,似乎并不是有运气这么简单。
  这番运气,是他们付出得来的,是他们坚守得来的,是从讨海人生到牧海人生的转变中得来的。
  诗人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对于捕鱼为生的糙汉子们来说,只有面朝大海,劈波斩浪。
  每一张黑黝黝的面庞上,都写满故事,与风浪搏击的故事,与时代共进的故事。
  在海上,他们是猎人,是勇士。当汹涌的波涛奔袭而来之时,稳住神、屏住气,迎风而上、踏浪前行,将潮水抛在身后,然后是进击的愉悦。
  在时代浪潮里,他们是过河的卒子,是大潮中的一滴水。当行业变革已拉开序幕,站住脚、望远方,内心坚定,掌舵人生,从讨海到牧海,续写大海的蓝色传奇。
  潮海人生,时变是守。
  有的人退出了。
  有的人想要进去。
  更多的人还在这个行业里,在变与不变中,被时代浪潮裹挟前行。(Hi威海客户端记者 王璐瑶 李松蔚/文 刘彬 王璐瑶/图 刘彬/视频 张博然/视觉)
值班总编:孙
复审:谭立勇
编辑:董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