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聚焦

讲台上的你们,真美!

2021-09-10 编辑: 宋倩

      她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育实践,与学生共成长;她是学生的“知心人”,用爱温暖每一位学生;她坚守乡村教育战线,帮助贫困学子追逐梦想;她是学生毕业了也牵挂的“云姐”,助力每一位学生都成长为品德端正的有用之才……在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近刚刚获得2021年度威海最美教师荣誉称号的部分教师代表,听他们讲述讲台上的奉献故事。

      倪红梅:学习和教育应充满快乐

      ■教师心声:健康的体魄和心态能让孩子们的人生更幸福

      “自己都不爱学习,怎么能带出爱学习的老师和学生?”9月8日上午,说起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威海市千山路小学校长倪红梅干脆利落地说。

      倪红梅从小就是尖子生,小学就上讲台给同学们讲作业。初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倪红梅就选择了去师范读书。倪红梅认为,学习和教育是件快乐的事情,她也把这种理念传递给了老师和学生。

      师范毕业后,倪红梅到码头小学担任语文老师,被码头小学浓厚的教研氛围所感染,不断钻研提升业务水平。倪红梅说,那段日子自己边学边教,师生们都沉浸在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中。28岁那年,倪红梅被提拔为环翠区最年轻的副校长。

      2014年,倪红梅到千山路小学任校长。上任后,倪红梅发现,这个位于张村镇的学校和市区学校差距很大。这里留守儿童不少,有些孩子脸上都看不到笑容。刚到学校,倪红梅就做了一次详细的摸底,发现三口之家的学生不足10%。这让她开始反思教育的意义和最终目的。“成绩虽然重要,但健康的体魄和心态能让孩子们的人生更幸福。”倪红梅说。

      一些孩子基础差,不擅长文化课,缺乏自信,怎么办?倪红梅到处向专家前辈学习请教、查阅资料,最后决定在学校发展特色体育和田园美术。

      “我们挑选了擅长体育的学生组成排球、篮球、田径队,很多成绩不好爱打架的‘问题’孩子,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文化课也慢慢跟上了。”说起这些事儿,倪红梅显得特别自豪。去年,倪红梅还获得了“蔡崇信首届体育校长”称号。学校的田园美术不仅受孩子们欢迎,还荣获了山东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想带出好学生,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刚到千山路小学,倪红梅发现,学校的优质课很少,教研氛围不浓。当时,倪红梅组织大家评课,很多老师说忙,不愿意参加。为提升教学质量,倪红梅利用午休时间,一个一个喊来老师进行评课。慢慢地,大家发现,这个校长“挺厉害”,简单几句点评,就能切中要害,提升老师们的讲课水平。很快,学校的教研氛围上来了。此后,她又趁热打铁,在学校开展学科研讨活动。在大家齐心协力之下,千山路小学获评的区级优质课、市级优质课一个接着一个,老师们的热情也被点燃。

      眼下,倪红梅正在筹建一所新学校——武夷路小学,在为学校的硬件设计和教学理念而忙碌。“这是我们新学校的游泳馆,你看多棒!”倪红梅指着新学校的设计图兴奋地向记者介绍。

      王月敏:叛逆期学生的“知心人”

      ■教师心声: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高高的个子,长发扎在脑后,讲起话来掷地有声……9月7日上午,记者走进文登区实验中学教师王月敏的办公室时,她刚送走来学校宣讲的空军招生队伍。26年的教学生涯,王月敏几乎一直很忙碌,甚至假期也没有停下来过。

      每天早上6时30分到校等待学生,中午和学生们同吃同休息,晚上等所有的学生离校后才回家,这样的节奏,是王月敏的生活常态。哪怕是晚上回到家或者在假期,王月敏也会接到家长的咨询电话,询问孩子在学校的状态,反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哪怕是在自己胃部大出血的情况下,王月敏只治疗了一周时间就坚持出院回到讲台。

      在教学工作中,王月敏摸索出了“小步子,快节奏,及时反馈”的上课节奏,曾经在自己班级的女儿对她说:“妈妈,你的课,我们都不敢走神,生怕被你揪起来回答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自参加工作以来,王月敏教授过数学、政治、体育、生物,无论哪一个学科,班级成绩都名列前茅。

      王月敏不仅是任课老师、班主任、年级主任,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是同学们和老师们的“知心人”。

      初中的孩子正值叛逆期,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很多,甚至有的打架斗殴、逃学上网。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王月敏就会跟他们谈心。“这个年纪的孩子叛逆的、抑郁的很多,要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才行。”王月敏说。

      2017年,王月敏的班级里来了三个特殊孩子——一个叛逆心强,抽烟喝酒上网打架样样全;一个父母离异,和社会不良青年交往,常常混在网吧;一个曾遭受过严重的车祸,妈妈总是无条件地满足他的要求,导致其任性妄为。

      面对三个孩子,王月敏绞尽脑汁。她把三个孩子领回自己家里半年多,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和学习,并且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每个孩子的生日,王月敏都会精心准备,一起吃蛋糕吹蜡烛。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三个孩子逐渐敞开心扉且专注学习。而这些年里,王月敏引导教育的孩子远不止这三个。

      对于格外“典型”的孩子,要“对症下药”;对于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广撒网”教育。王月敏经常组织讲座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也为孩子和家长的沟通牵线搭桥。细致的工作让王月敏成为家长们心中的“定海神针”,收到了无数锦旗和感谢。

      除了给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老师们的心理健康也是王月敏关注的重点。用王月敏的话来说:“学生们不能看着老师的‘晴雨表’上课,老师们用积极的心态上课,学生们才会沉浸在课堂里。”

      任课教师、班主任、级部主任、教研主任,无论是何种角色,王月敏都细心对待,先后在“领雁杯”全国新生代魅力班主任风采大赛、山东省优质课比赛、山东省教学技能大赛等赛事中斩获奖项,并多次获得师德标兵、教学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文登名师”等荣誉。

      李婷婷:让乡村孩子的“英语底子”厚起来

      ■教师心声:用爱守护孩子们的梦想

      9月7日11时5分,一阵清脆的铃声过后,从位于俚岛镇的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初一1班传来阵阵朗读声。李婷婷一边操着流利又标准的英语进行教学,一边引导学生大声读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刚入学不久,但每一位学生很快便被李婷婷充满激情的英语教学所感染,神情专注。今年是李婷婷在乡村教育战线上奋斗的第17个年头。

      “我们都特别喜欢英语课,不会的东西,李老师都会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学生王晴晴说。

      “乡村的孩子英语底子差些,我就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英语课,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样样都不能放松。”李婷婷说,她和英语备课组的同事,还尝试借助微信订阅号,定时向学生发布语法知识或知识点讲解,学生可以随时查阅平台,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

      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的学生超过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中不少暑假处于“留守”状态,李婷婷就和同事一起来到俚岛镇的社区和村落,开展“趣味英语进社区”等志愿活动。

      长期在乡镇中学教学,李婷婷接触了不少家庭困难的学生,为此,她总是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们。2012年,李婷婷在家访中了解到,学生小飞(化名)是单亲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于是,她便主动和小飞结成帮扶对子,捐款捐物,还常常去探望小飞及其家人。慢慢地,小飞变得自信起来。2019年,在得知学生小勇(化名)因为父亲患癌症,家庭陷入困境后,李婷婷就和朋友一起捐款,帮助孩子的父亲联系医院治病。2020年,李婷婷听说学校有几名外来务工家庭学生生活困难,又找到爱心企业登门说明情况,和爱心企业负责人一起上门看望并捐助这几名困难学生。

      采访期间,李婷婷收到一位家长发来的微信:“婷婷老师,这次真的要说再见了。这一年跟着你,我学习了很多,不知道还能不能遇到像你这么实在的老师。”李婷婷坦言,这些年她其实有很多机会到城区任教,但却舍不得这些可爱的学生。她说:“乡村学生更需要好老师,看到他们一双双对知识充满渴望的眼睛,就想用爱守护他们的梦想。”

      许云:双脚扎在了学校里

      ■教师心声:走进学生心里,发掘他们的闪光点

      “云姐,今晚跟我聊会儿吧。”“云姐,今晚社团活动,我有事跟你说。”……9月8日,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处教师许云走在教学楼走廊,接到了不少的“邀约”。“这是幸福的烦恼。”许云笑着说。

      45岁的许云从事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教学和管理工作多年,这声“云姐”从她任教的一批批学生口中喊出来,饱含的是学生的亲近和沉甸甸的信任。“学生们大事小事都喜欢和我说,这是我的荣幸。”许云认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最关键的是走进学生心里,理解他们,再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自信。

      许云说,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们的想法,真正对他们交付信任,让他们明白老师对他们的期待,这些孩子往往会回应这份期待和信任,在职业技能上取得令人惊喜的成绩。同时,许云选择鼓励教育,为他们找到发光发热的舞台,在成功的经历中获得成就感。

      帮学生们找到建立自信的平台和机会之余,许云不忘用自己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她和旅游传呼班的学生们一起从零开始学习五笔打字法。许云说,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进步的过程,是自己宝贵的记忆。在许云的帮助下,历届学生纷纷学得一技之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许云对学生因材施教:“精力旺盛喜欢捣蛋的孩子,有一副好嗓子,我就推荐他进合唱团。自律严谨的孩子,我让他以身作则担任班长。小错不断但是班级荣誉感极强的孩子,我安排他负责班上的纪律。”

      每周二晚是许云固定留校帮助学生合唱团排练的日子。学生们有生活上和情感上的困惑,她也会留校帮他们答疑解惑、解开心结。因为经常留宿学校,许云的家人说“她把脚扎在了学校里”。而许云说:“以真心换真心,我喜欢和孩子们呆在一起,帮助他们成长进步。”

      对学生们来说,许云是亦师亦友的存在,是他们毕业了也牵挂的“云姐”。许云的手机里有20年前毕业生的联系方式,有和10年前毕业生聚餐的照片……她所带的每一个班级,在她手里都建设成为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

      如今,许云带过的多届毕业生已长大成才,在社会的各个行业中发挥着光和热。谈起学生们,她骄傲又惆怅:“我班里的这帮孩子明年6月份就要毕业了,每到毕业季我都很不舍,希望我能给他们正面的影响,帮助他们成长为品德端正的有用之才。”(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沈道远 贾文娟 陈怡帆 实习记者 刘鹏雪/文 朱春晓 沈道远 陈怡帆 实习记者 刘鹏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