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看《威海老故事》。 上回咱们说到文登营教武场为明王朝培养了大批精兵强将,在抵御倭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到了明朝崇祯年间却发生了一件怪事,让官兵不得不迁移教武场。
出的是么怪事?原来,把总们总结了一个规律,什么规律呢,说出来怪吓人的,就是每次到教武场练武以后,回来时都少一个兵。少兵?当时把总就疑惑,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个人哪里去了?哎,这可奇了怪了,要说每次演武,士兵们都是一起操练,可是连续几回演练回来都会少一个士兵,一时间,各种谣言就在军营里传开了。
这人命关天不说,军心动摇更不是小事,总这么下去可不成!于是把总下令仔细排查,终于发现问题了。原来在虎头山附近、教武场西面有一个大水湾,大水湾里面有一条大白蛟,白蛟能有水桶那么粗,平常这个大湾里面水非常清,鱼虾都能看见,一练兵的时候,水就混了,白蛟就来了。所以说这个兵单独去洗手,或者弄么,一下就让它叼走了,吃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于是把总派出精兵强将捉拿白蛟,可惜都没成功,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变更教武场位置。这次变更地址,怎样确定新址呢?据史书记载:“有朝廷命官择良地,射钢箭,落箭处为点,建教武场。”
据说当时把总和官兵登上虎头山山顶,把装有火药的钢箭放在弦上,拉满箭弓。手一松,箭在火药催速作用下,平稳落在文登营东面的一处平坦地。士兵们就以落箭处为点,在这片坦荡无障的地方,开辟了新的教武场。
话说到清朝时,文登营的战略地位逐步下降,但仍然是兵多将广。清朝中期时,文登营兵有3000多人,马有1200多匹。到清朝末年,尤其是1895年的《马关条约》和1898年的《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签署后,文登营这个海防关隘重镇的军事功能已经基本丧失,兵马大幅度减少,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仅剩1个中军带领4个兵驻守。1911年的辛亥革命爆发后,驻军全部不见,文登营的军事建制自此解体。现在,在文登营村里,只能找到零星残存的城墙地基以及石板铺筑的小路。文登营的营没有了,教武场也就不复存在了。虽然文登营教武场早已不复存在,但如今年纪大的人对教武场的遗址还是记忆犹新。据说村东二里处,就是当年操练兵马的教武场,方圆三里之大。血染山河的悲壮岁月已经远逝,将士的后裔成为村民,过上了平静安逸的生活。2010年,文登营村收集史料、文物,自建了一个小型的博物馆——文登营史展馆,陈列着数十件将士们使用过的兵器、器皿,记录了文登营从明朝宣德二年至今近600年的岁月变迁。 我辈虽然无缘目睹当初教武场上刀枪剑戟军乐齐奏杀声阵阵的场面,但依然可以通过这些历史遗物,在追寻历史足迹的同时,领略先辈们的风采。好了,今天的威海老故事就讲到这里,观众朋友,咱们下回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