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翠区

环翠区红色印迹展馆集中开放,讲好“红色故事” 厚植爱国情怀

2021-09-29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新闻客户端
  寻访红色印迹,书写时代华章。9月28日,环翠区红色印迹展馆集中开放活动在环海铁工厂展馆举行。

  活动以四馆联动的形式举办,共同见证了环海铁工厂、十八里担架道、贝草夼地下交通站以及威海起义展馆的集中开放,让更多人走进红色印迹展馆,用身边的英模人物、革命事迹来感染人、教育人、引导人,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

  环海铁工厂 兵工精神永相传

  在威海大地上,曾经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历经战火纷飞的洗礼,为了解放埋头苦干、默默奉献,这就是兵工厂和兵工人。
  1946年,为应对全面内战,党组织在建国铁工合作社的基础上筹建了环海铁工厂。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对胶东地区的猛烈进攻,环海铁工厂在威海卫境内先后进行过5次迁移,迁移过程中,人和设备随时面临被敌人追踪、轰炸的巨大危险。关键时刻,兵工人联合人民群众,以大无畏的革命气魄,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辗转腾挪,使得兵工厂每一次搬迁都能化险为夷。回首往事,在战火硝烟的夹缝之中,兵工人与兵工厂始终同进退、共生死,赋予了那段历史永难磨灭的时代烙印,也留下了供后人永远传承赓续的精神血脉。
  抚摸墙壁上布满棱痕的砖瓦,叮当叮当的敲打声仿佛响彻在耳边。充满故事性的展品、古朴的旧物件、珍贵的报纸报道、荧荧的暖黄色灯光……在环海铁工厂展馆,砥砺前行的兵工厂、张家山的兵工情缘、永不褪色的兵工情怀三部分内容,将市民带进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兵工精神和先辈们舍生忘死的革命大义。

  十八里担架道 重温历史足迹

  聆听历史足音,缅怀峥嵘岁月。在十八里担架道展馆,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让人仿佛又回到了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

  1947年,国民党军进攻威海期间,威海群众为躲避敌人的拦截,成功运送伤员和物资,在里口山的荒山野岭中生生“耪”出一条担架道。
  “担架道”的前身是近代村民进城赶集的小路,这些原本的赶集小路,被英勇的群众充分挖掘利用,闯出了一条敌人打不垮的生命线。它是记录军民血肉联系的丰碑之路,更是人民心中不灭的英雄之路。

  十八里担架道展馆通过扁担的传说、淳朴的情怀、十八里浴血担架道、人民的信仰、英雄无悔等单元,展示出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情深和党群一心的情怀,成为集红色展厅、培训基地、研学场所为一体的教育阵地。

  贝草夼地下交通站 听抗战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羊亭镇贝草夼村处于抗日根据地和日统区的交界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贝草夼成为威海县委敌工部和羊亭敌工站的所在地。在此期间,涌现出了敌工站长梁自修、“红色间谍”王锡全、“女交通员”王锡荣等地下工作者,他们以贝草夼为大本营,在光复威海卫的历史上书写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传奇。
  随着岁月的流逝,革命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时光将永远记住这些战斗在隐蔽战线的勇士们。

  如今,在这个曾经开展地下工作的联络点,环翠区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红色印迹展馆——贝草夼地下交通站展馆,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缅怀革命先辈。

  威海起义 燃起威海卫武装抗日烽火

  1938年1月15日,威海卫管理公署办公楼前,三声枪响划破长空,威海抗日武装起义在中共胶东特委的领导下成功举行,武装抗日的“红色之火”在胶东大地上渐成燎原之势。

  威海起义后,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一大队重新组建,在党的领导下,“三军”一路走来,不断发展壮大。
  正如展馆序言上所写:威海起义扩大了我党在胶东的声威,激发了人民的抗战热情,对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三军的迅速发展、西上和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威海起义展馆已开门迎客,让前来观展的市民重温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们坚强不屈的精神。
  红色资源星罗棋布,红色血脉代代相传。建党百年之际,环翠区以大力开展红色印迹抢救保护利用为契机,统筹谋划、深入挖掘、多方探寻、精心设计,挖掘“红色宝藏”,倾力打造了一批精品红色印迹展馆,布局形成了“1+7+N”的红色教育体系,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红色印迹展馆既是回望来路的“驿站”,更是再次前行的“起点”,环翠区不断丰富教育手段、拓宽教育阵地,让红色资源闪耀全城,让百年风华直抵人心。

  初心薪火相传,使命永担在肩。环翠区将继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将学习热情和精神养分转化为守正创新、攻坚克难的环翠实践,为建设“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做出更大贡献。(来源:中国威海环翠)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刘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