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正在加速迈进儿童友好的第一梯队,积极打造全国城市威海样板。”今年5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交流会上,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曾给过威海这样的评价。
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前有长沙、深圳、上海、成都先行先试树样板,我市的创建工作何以吸引了各界关注?
2020年,我市发出了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动员令”,市级层面成立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工作专班,创建工作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以来,更是把创建工作作为全局性工作来抓,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创建路径。威海,朝着儿童友好的方向不断扬帆起航。
在钢筋混凝土堆砌的城市中,“以一米的高度看城市”,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并不容易。为保障创建工作顺利推进,从《威海市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到《2021年威海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工作目标责任清单》,我市将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为建设工作提供坚强的机制保障。
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工作,对绝大多数城市来说都是一道崭新的“命题”,下笔作答之前尤其慎重,光有机制保障不够,还要“做足功课”。
今年以来,我市先后邀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务院妇儿工委办以及上海、成都、深圳等城市的国际、国内专家学者,带着国内外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为专班成员和基层试点单位现场授课。
3次培训会,300余名专班成员和基层试点单位项目负责人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了解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的意义、目标、路径和方法。大家纷纷表示,有了专家的指导,开展工作的视野宽了、思路清了,全市开展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工作也有了良好基础。
3月底,我市面向全国征集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logo,在广泛征求儿童、社会各界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历时1个月,从收到400余份创意作品中确定了威海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logo,并正式发布。自此,我市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品牌正式打响。
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希望通过试点找到大家认可的方法,然后向全市推广。”市妇联有关负责人说。
今年,全市各成员单位围绕儿童安全出行、自由玩耍、健康学习等方面需求,通过申报、筛选首批40个儿童友好空间试点,包括儿童友好安全出行系统、公园和街区、社区、医院、图书馆、城市书房等,进行“适儿化”空间改造。目前已有7个社区、4个公园和3个阅读空间取得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我市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儿童服务水平,向社会征集50个儿童友好服务项目在儿童友好空间试点实施。这批服务项目将在今后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工作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今年以来,市民政局、医保局以及市公安局等成员单位立足部门职责,完善了儿童权益保障、健康、安全保护等相关政策。
市民政局在现行基础上将孤困儿童保障标准提高10%左右,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980元提高到1540元;市医保局提升相关罕见病患儿大病保险保障限额,严格落实有关儿童医保药品服务管理政策,在全省率先健全多层次保障机制,提高了罕见病患儿用药保障力度;市公安局开展校园安保专项检查,强化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发现并整改安全问题隐患136处。
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从行动的设计转变为项目的落地,从妇联系统的“小组唱”转变为各区市、各部门的“大合唱”。
市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聚焦环境友好、服务友好、产业友好和参与友好四大领域,形成四大目标,具体落实到10项行动和34项措施,力争让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累累硕果成为儿童之福、城市之福、未来之福。”(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张宇/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