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听威海四名老兵讲他们的长津湖故事

2021-10-12 编辑: 仲鹤

截至10日10日,电影《长津湖》票房突破41亿元。一段朝鲜战场东线作战历史,一个伍家三兄弟的参战故事,杨根思、冰雕连等“至死不退”的英雄事迹……上映以来,电影《长津湖》沸腾着银幕前的每一颗中国心。

71年前的那个冬天,真实的长津湖战役远比电影画面惨烈。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的战士们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长津湖战役和威海有着很深的渊源。第27军是从天福山走出来的胶东劲旅,数以千计的威海籍战士更成为长津湖战役的主力军。通过几番寻找,记者找到了原志愿军第9兵团第27军、26军的四位老战士。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已经97岁,最小的也有91岁,那段冰与血的岁月,听他们娓娓道来。

■场景一:

拼——下令杀掉战马,让战士们吃口热乎的饭上战场!

讲述者: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第27军79师235团1营营长迟念佳之子迟德永

迟念佳

我爹今年97岁了,有着近20年的戎马生涯。参加长津湖战役时,他是第27军79师235团1营营长。当时,1营的任务是攻占1282号高地,对战美军“王牌师”。

1950年11月13日,我爹率部自临江出发,直奔长津湖北面的集结地。因仓促只带了三天干粮,再加上给养跟不上,饿的时候战士们只能吃雪。

电影《长津湖》里有一个镜头,美军哨所里敌我炮口相对的节骨眼上,主人公还要带走美军的压缩饼干和巧克力。现实确实如此,我爹说,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去抢美军的空投,为的就是让战士们吃上罐头。

那年11月27日下午,粮食一粒不剩,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眼看夜里10时就要打硬仗了,大家还饿着肚子,我爹下令杀了自己的战马,让大家吃口热乎的饭。杀马前,他还交代马头不能吃,要埋好立上牌子,就当它是牺牲的战友。

行动准时开始。我爹和战友隐蔽到1282号高地半坡。突然,随着一声声爆炸声,遍地开花的照明弹瞬间把夜空照得亮如白昼,阵型完全暴露。原来,敌人布设了大量绊索照明地雷,志愿军们不得不把奇袭改为强攻。

严寒天气加上极度缺粮,面对的还是美军陆战第一师。用我爹的话说,这场仗就是“豁出命拼了”。双方厮杀在了一起,山头变成一片火海。我爹派出数个战斗小组,向高地后侧迂回渗透,用手榴弹攻击。后又将1连、2连剩余的战士收拢起来,用火力死死压住增援上来的美军士兵,掩护3连向主峰发起攻击。终于,在第二天凌晨5时,志愿军占领了1282号高地。

每当我爹说起抗美援朝战争,我都特别揪心,夸他是不怕死的英雄,可他却轻轻摇摇头。我知道,他又想起战死他乡的战友们了。有时候,爹会呆坐好一会儿,嘴里喃喃着:“我这个当营长的对不起你们……”

战争结束后,我爹主动放弃了组织给他提团级职务安排,毅然回到原籍工作,为家乡做点事。他说:“想想那么多牺牲的战友,那么多年轻的生命,为党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全部,而我还能活着,已经是最大的福利了,对党和人民,我没有要求。”

回村后,我爹担任了村党支部副书记,分管副业。在任时,我爹用被子弹打穿过的腿,蹬着自行车跑了1000多公里,从菏泽带回20只小花羊,带着乡亲们致富增收。村子东南山上的20多亩栗子园也是我爹从外地买来树苗和乡亲们一起种的,今年的果实已经挂满枝头……这大约就是迟家店村人都敬重他的原因。

■场景二:

急——顾不上哭,找了个棉被把战友埋了,紧接着又出发了

讲述者: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第27军后勤汽车2连排长邹德才,91岁

听说威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老兵去看电影《长津湖》,我好些年没看电影了,但是这次我一定得去,电影里有我熟悉的场景。

我今年91岁了,赴朝鲜那年20岁。虽然年龄不大,但那是我参军的第五年,算老兵了。一道急令,一列火车就把我和45辆军车全都拉到了泰安。没来得及休整,又直接去了丹东。

到丹东没几天,我们就接到命令转到临江,参加长津湖战役。行军很急,我们运输连士兵晚上开车,走得快又不敢开灯,刚到朝鲜第二天,和我一样大的通讯员小丛就出车祸牺牲了。我和战友根本顾不上哭,找了个棉被把小丛裹起来埋了,立即跟部队继续赶路,从东线进军长津湖。

长津湖战役是我参与过最激烈的一仗。当时我们是夜间行军、白天隐蔽,一是怕美军飞机,二是我们准备出其不意,突然包围美军。我当时在汽车连,主要负责往上运送弹药、粮草,往回接伤员。当时真是十万火急,夜间开车再加上路途颠簸,经常开着开着就翻车了。开战前,战士们行军潜伏等待整整六天六夜,那段时间是最煎熬的,很多人没有穿厚棉衣还要潜伏在雪堆里,即使那样,大家也是一动不动。心里都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美军打跑,保家卫国!

长津湖战役打起来,美军用的飞机大炮,我们全是轻武器,重武器根本运送不上去。当时对手是美军陆战一师和第三、第七步兵师等,在那之前美军陆战一师还没打过败仗。这一战,我们在饥寒交迫、武器落后的情况下,出其不意包围他们,让他们措手不及。长津湖战役打完,我们45辆汽车回来只剩下了4辆。

战争里牺牲的人太多了,很多战友没能回来,直到现在我都几乎不戴勋章,这些勋章不是我自己的,应该属于他们。

■场景三:

血——跪着为伤员包扎,绷带不到一周就用完了

讲述者: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19医院正排职助理军医张锡友,91岁

电影《长津湖》上映第二天,孙子就帮我买了票。电影里很多场景都很真实,也把我带回了那场战役里。1950年10月,那年我20岁,随第9兵团进入朝鲜,是第一批入朝的医护兵。当我们开始接收伤员时,长津湖战役基本接近尾声了。

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长津湖,两个山沟间相距10公里,一个房子也没有,我们就在土豆窖里接收伤兵。还记得那个土豆窖特别矮,伤兵们躺着,我只能跪着为他们包扎,在里面爬着走。大家穿的是薄棉衣,脚踩的是胶鞋,吃的是冻土豆。炊事员扛着装土豆的麻袋,冻土豆在里头哐当响。那时候,美军穿的是绒服,盖的是绒被,晚上睡觉还有毯子。

我接收的伤兵绝大部分都是冻伤。他们的手指、脚趾冻得都是黑的、干的,像木炭一样。有时,我帮伤兵把鞋脱掉,他的脚趾头也跟着脱落下来。

忙起来的时候,我们没时间睡觉,只有晚上能抽空吃点饭。我身体素质不好,第三天就发烧到38摄氏度。很想躺下休息,但看着受伤的战士们,我咬着牙继续干活,好多次都以为活不下来了。

不到一周,我们带过去的所有药品都用光了。怎么办?我们把自己的棉被拆了,做成绷带。没有盐水,我们就用汽油代替。每次用汽油为伤兵处理伤口时,都不敢看他们的脸,只听着一声声惨叫。

我印象最深的是抢救一个年轻战士,他大腿根的股动脉破了,血止不住地往外喷。当时已经没有止血的工具,我们就轮流用手压,想尽量减少出血。最后还是没能抢救回来,我甚至没来得及登记他的信息。

抢救伤兵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防空,白天不敢行动。美军的飞机都是集体出动,黑压压一片,在空中往下扔炸弹。美军的飞机很灵活,甚至能炸到山洞口。埋葬那些无名战士时,我们只能趁天黑扛出去。

不久后,我们收到长津湖战役胜利的消息,护送伤兵南下到黄草岭。虽然一路特别艰难,但我却看到了希望——长津湖战役我们都能胜利,这场战争我们也一定会胜利。

■场景四:

冷——背影看好好的一个人,拍一下肩膀就“扑通”倒下了

讲述者: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26军78师后勤医疗队护士高呈祥,91岁

我在沂蒙山当兵,那年我刚满16岁,没告诉爹娘就参了军。我先去了鲁中军区新兵团,成了一名医护兵,跟着部队打了莱芜战役、渡江战役等。

这么多年过去,对那场战争印象最深的就是冷,太冷了!1950年的朝鲜冬天,特别遭罪。部队行军时,不少桥被炸,我们只能蹚水过,河水基本没到了胸口。怕棉裤冻在腿上,我们先把衣服脱了,再用手把背包托过头顶过河,胸部就被河面上的冰划出一道道血口子。过了河之后,别说冷不冷,都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腿。

行军路上我们看到一位战士,左肩上挎着枪,在路上一动不动站着,还保持着走路的姿态。一个战友走上前,拍了一下他的肩膀问道:“你是哪个部队的?”没想到,人就扑通倒地了,身体四肢都僵硬,已经冻死好久了。

中间我们还遇到一次空袭,穿过树林时,被敌机发现进行扫射。我背着的枕头被打中了,离脑袋只有一个巴掌远。我旁边的司务长腹部中弹,肠子被打出来了,我赶紧拿出绷带给他包扎救护,这才保住了性命。

安顿好后,伤员一车一车地运来,大部分人都是双脚冻伤,运气好的处理一下还能恢复,很多人得运到后方医院进行截肢手术。我们当时的医疗用品也被冻住了,需要先烤热才能使用,一些纱布绷带洗了用、用了洗。医护兵没有多少人,只能没日没夜地抢救,救活一个算一个。

缺粮、缺水是常事,就压缩饼干和炒面两样。压缩饼干还好,不用水也能咽,但炒面就没办法了,只能一口雪一口炒面地往下咽。冷到扛不住了,就想想咱祖国的人民;饿到扛不住了,就想想前线的战士。

■记者手记:

愿更多“长津湖”扎在年轻人心中

电影《长津湖》在国庆档成为票房、口碑双丰收“爆款”。除票房41亿元之外,更为可贵的是,“长津湖”激荡起年轻人更强烈的爱国志和强国梦。

上甘岭、长津湖、金刚川、清川江……一个个遥远陌生的地方,志愿军战士们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故事:在火与炮的上甘岭,平均每秒6发的炮弹也逼不退保家卫国的决心;在冰与雪的长津湖,“冰雕连”矗立起不倒的精神丰碑;在击不垮的金刚川,“人桥”搭成、“雄狮”过江……

因为电影《长津湖》,许多人了解了这段历史,懂得了其背后的精神。但是,还有更多历史需要我们再早一点关注和铭记。在联系采访的过程中,曾经找到荣成市8位参与其中的战士的名字,得到的回复却是无一健在。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是宝贵财富,愿有更多“长津湖”扎在年轻人心中,让我们在追忆艰辛历程与伟大胜利中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励后辈不忘初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杜晓莹 贾文娟 宫子媛 于淑仪 通讯员 范曙光 李太强 姜琳琳/文 朱春晓 宫子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