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激发党员干部投身群众工作的热情和动力,高新区初村镇扎实开展提升群众满意度大走访工作,以提升服务为标,以群众满意为尺,听取收集村情民意,协调解决群众难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铺开矩阵
全覆盖走访搭建干群连心桥
“这户人家2次敲门都没人,记下来,回去打电话落实一下情况。”全员下沉,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这是初村镇大走访活动的基本要求。作为典型的近郊乡镇,年轻人外出务工是各村的现实情况,加之村里有不少独居孤寡老人,眼花耳背者不在少数,干部走访经常遇到“敲不开门,找不到人,沟通不畅”的状况。
这样的难题该如何破解?走访没有捷径,机关干部只能选择“笨办法”:不少老人岁数大了,家中有人却敲不开门,他们就到邻居家爬墙头,对着屋里喊;年轻人白天上班不在家,他们就工作日晚上6点以后或者周末走访;遇到岁数大的,他们就放慢语速,多解释几遍。靠着这种“笨办法”,连日来,机关干部下沉一线,根据片区任务分组,在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按照“逐户必到、逐人宣讲”的原则,全覆盖走访,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沟通交流,当好政策“宣讲员”、矛盾“化解员”、感情“疏导员”。

从干部的坚持与执着中,群众感受到政府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干群关系进一步被拉近。
精准“配餐”
一分钟服务撬动大民生
“谢谢你小伙子,这水管一直滴答水,我也摸不着头脑。这下可好了。”看着修好的水管,店上村村民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拉着机关干部黄亮的手,一遍遍感谢。原来,在大走访过程中,黄亮无意中发现一位老人院中的自来水管一直滴水。老人说,这样的情况已经很久了,自己也找不到出水点,只能用布一层层包裹着。放下手中的材料,黄亮找来工具,不一会便帮老人将水管漏水的问题解决了。
“看上去是个简单的生活小事,但老人岁数大了,对他们来说简单的维修其实也很困难。”黄亮说。像这样的“顺手活”,也成了机关干部走访的“潜在任务”。手机听筒不响、电视遥控不好用、插座不通电……除收集群众意见、讲解惠民政策外,机关干部更化身“维修工”,帮助群众解决影响其日常生活的各类麻烦。
在大走访过程中,初村镇坚持能帮尽帮的原则,量血压、检查水电安全隐患、测试清洁供暖……机关干部接地气、办实事,迈进“门槛”,走进“心坎”,扎扎实实为民解困。
抓住关键
拓宽渠道解码民生新高度
从乜家庄村村民家中出来,已接近中午12点。这一户走访,初村镇副镇长苑圣飞用了3个小时。从生活琐事,到需求建议,他一一回应,在沟通的过程中,村民的问题也解决了大半。不流于形式,真正与群众贴心沟通,这正是初村镇大走访的缩影。
“群众有时候就想跟我们干部聊聊天、说说话。很多问题群众平时不好意思说,也不知道该找谁说,其实都是一些很好解决的小事,聊开了、说透了,群众满意了,我们也高兴。”苑圣飞说。缺乏沟通,是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为此,初村镇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开通“书记信箱”,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开设调查板块,线上线下相结合,确保征求建议全覆盖,倾听心声无遗漏。

同时,初村镇还将把走访工作常态化,使每一位包村干部都成为百姓的“家中常客”,及时了解群众思想动态,细致回应群众问题,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走出深度,访出温度,巩固提升群众满意度。
初村镇将全力做好问题整改清零工作,集中一切资源、一切精力,下大力气攻坚突破、着力解决难啃的“硬骨头”,从群众身边小事、实事做起,用足力量,下足功夫,真正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来源:初村家+)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岳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