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历史永远铭记。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以光荣的胜利,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
在那片开满金达莱花的土地上,197653名中华儿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71年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忘记那些最可爱的人,不会忘记上甘岭的那一声“向我开炮”,不会忘记极度严寒长津湖畔的冰雕连,不会忘记“空中拼刺刀”的空战奇迹,更不会忘记被誉为“利刃之柄”的「隐形部队」。
他们是电影《金刚川》的重要原型,曾在敌机的密集轰炸和严密封锁下建成“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有力保障了我军后勤物资供应,才彻底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3位威海籍志愿军老兵为我们讲述,那血性铁骨的「隐形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
01.
“这身骨头就埋在朝鲜吧!”
丨张起政 铁10师29团

“轰”的一声巨响,山坳外的铁路上,三节火车车厢被美军飞机投掷的炸弹炸毁了,所幸车厢中的志愿军战士已经躲远了,但这一幕却永远地留在了张起政脑海里。
用他的话说,这辈子都忘不了!

90岁的张起政是环翠区温泉镇张家山村人,1952年11月,他所属的华野101师正式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10师,受命入朝抢修铁路。
“这身骨头就埋在朝鲜吧!”张起政告诉记者,从安东出发跨过鸭绿江的一刹那,自己就这样想着,没打算再回来!
“咱们吃亏在没有飞机,挺憋屈的!”张起政说,从出发到目的地,原本1天的路程,火车走走停停跑了将近3天。原来,由于担心敌军突然空袭,火车只能昼伏夜行,白天时,火车头还要与车厢断开,跑到前方山洞中躲藏,部队则需要撤离到附近的山坳中隐蔽。
即便如此谨慎,也经常会遇到敌军“撒出”的特务,他们一旦发现我军形迹,便会打出信号弹,召集敌军轰炸机进行“绞杀式”轰炸。
1953年2月4日开始,铁10师负责龟殷铁路价川至殷山段16.778公里的修建任务。广大指战员不顾敌机轰炸和严寒天气,在冰天雪地中除下皮衣,脱掉棉衣,甩开膀子挥动铁镐铁锹、铁锤钢钎、撬棍钉耙,加班加点突击施工。
为了躲避敌机侦查,大多数作业都在夜里进行。由于缺少照明,张起政所在部队便将白毛巾缠在钢钎上摸黑打炮眼,极易受伤。有几次,张起政都被战友抡起的大锤误打在胸口上,即便如此,他们依旧轮流在冰水中坚持施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提前25天修通。

据记载,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专门致电嘉奖:“这条铁路的修建,不仅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也有其重大的经济意义。”
“火车不能停!”张起政告诉记者,越是艰难困苦,越能彰显人民子弟兵的智慧!为了防止飞机轰炸造成火车停运,他们在铺设轨道的时候,会多铺设一段平行轨道,通过道岔进行灵活调节,给火车运力增加一道保险,确保前线需要的装备能够及时进行补给。
02.
“冻土是我们的头号敌人”
丨刘惠昌 农建8团三营8连

“冷!”
直至今日,环翠区温泉镇雨夼村刘惠昌用来形容朝鲜的词汇,始终是这个字。
与野战兵团不同,铁道兵需要战斗的敌人有两个:一是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天气,二是坚如钢铁的冻土。前者想想办法还可以克服,后者则需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才能解决。
“我们比参加一次战役的战友们‘暖和’多了。”刘惠昌说,1952年底,自己所属的铁道兵工程部队入朝作战,上级配发的装备除了一件军大衣,还有一件旧棉袄,比起薄棉入朝的野战部队是暖和多了。
作战之初,根本没有睡觉的地方,加上时间紧任务重,许多战士都是连着两三天不睡觉,到最后不少人干着干着活就倒在地上睡着了。
“零下三四十度,北风呼呼吹,大家都能睡着,是累成什么样了!”刘惠昌说,冻急眼了,志愿兵们挖了个五尺深的井,井四外一扩,一群人和衣围坐在井里睡,这样可以稍微暖和一点。由于气温太低,早就冻硬的炒面很难下咽,志愿军战士不得不一把炒面一把雪和在一起吃进肚子里。

无论是修铁路还是建铁路,与冻土的“战斗”始终是铁道兵的主要任务。由于缺乏挖冻土的经验,边挖边冻,平均工效每人每天仅0.5立方米。面对常年严寒形成的冻土,刘惠昌和他的战友们想出了很多开挖冻土的方法。
“就像在挖山洞!”刘惠昌说,在冻土上打上炮眼,炸出一个深坑,下挖到非冻土区后,便顺着铁路方向以“挖隧道”的方式开挖非冻土,然而他们再回到冻土地面,用“打夯”的方式将冻土层夯碎。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笨办法”,解决了铁道兵修路铺桥的大难题。

然而,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时还得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尤其是随着气候的变暖,冻土在不断退化,尤其容易出现突发性“塌方”。
刘惠昌的腿便是在挖冻土的时候被突然砸伤过,但回忆这段往事时老人轻轻揭过:“不怎么疼!毕竟是土,再难的路,也难不住我们人民志愿军!”
03.
“我把名字改成了‘德胜’”
丨于德胜 铁道兵通讯独立营

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进行5次战役,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稳定了朝鲜战局,迫使敌军接受停战谈判。
期间,志愿军的通信兵战胜通信装备落后、技术人员奇缺以及敌机狂轰滥炸等重重困难,浴血奋战,创造了许多独特的通信方法,完成了通信联络任务。
1952年春,彭德怀在志愿军总部的一次会议上指出:“朝鲜打仗,一是打后勤,一是打通信。”他的评价使全体通信官兵受到很大的鼓舞。

环翠区温泉镇栾家店村的于德盛是无数志愿军通讯兵中的一员。后来,他将名字改成了“德胜”,他说报给营长批准的时候,营长说,“德胜”就是“得胜”,这个名字改得好!
“刚开始的时候,心总是突突乱跳,后来慢慢就好了。”于德胜说,最忐忑没底的时候是火车刚出国,在鸭绿江大桥上行驶,不知是不是错觉,火车跑得很慢。由于车厢封闭,只能听到天上飞机的呼啸和防空机炮的枪声。后来火车跑进山洞里,一车厢的人才松了口气。
于德胜最初抵达的车站位于朝鲜平安北道球场郡,车站位于一个隐蔽的山坳中,周围栽满了槐树,尽管有向导带领,于德胜所在的部队依旧在山坳里兜了3个大圈,也没找到集合目的地。天放亮后,大家才勉强认清了去路,原来目的地竟然就在离此地不足1公里的地方。
正是这一次经历,让于德胜明白通讯兵最重要的就是“熟悉路”,只有把目的地摸清楚在哪,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目的地。为此,营长跑连队的时候,于德胜便跟着一起去,十几里山路从来不在话下。

“一小时最少要跑15里地,多的时候要跑20里地。”于德胜说,连队之间都架设了电话线,但为了保密,重要的军令还需要通讯员跑步送达。那会他便是独立营有名的跑步健将,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要在3个连队间跑步传递消息。
“送信得快跑着去,不敢走!有时候腿肚子都跑抽筋了,军令如山,命令3个小时一定要送到信,就不能迟到1分钟!”尽管今年已经90岁高龄,但于德胜的眼神里还透着坚毅的光。
04.
“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在那段激情燃烧、舍生忘死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向党和人民兑现了“志愿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的豪言壮语,在战火硝烟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有力保障了志愿军后勤物资供应,彻底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道兵团共抢修桥梁2294座次,延长128公里;抢修便桥便线延长127公里;抢修线路14691处次,延长1003公里;抢修隧道122座次;抢修车站3648处次,延长161公里;抢修通信线路20994条公里;新建铁路212.86公里,创造了“人在路在、人在桥在、国在家在山河在”的奇迹。
如果说,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柄利刃,那么保障后勤运输的铁道部队,就是支持利刃发挥全部战力的刀柄。
彭德怀司令员高度评价铁道兵:“朝鲜战争打胜仗,一半功劳归前方浴血奋战的同志,另一半功劳归负责维护交通、保证供给的同志,他们也是在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天天在拼搏。”
聂荣臻元帅曾概括:“我们的铁道兵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从他们来了以后,朝鲜的铁路桥梁就成了‘炸不断的桥梁’,他们的口号是‘敌随炸、我随修、路随通’。在保障铁路的斗争中,涌现出像杨连第这样的国际主义精神史上的不朽丰碑,是坚强意志、革命勇气的传奇。”
鉴往事,知来者!
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隐形部队」
71年了,愿这山河盛景,如你所愿!
(Hi威海客户端记者王岚 殷龙娇/文 刘彬/图)
值班总编:孙 锋
复审:谭立勇
编辑:张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