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系列述评④
沿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行驶至猫头山,极目远眺,碧海映空,惊涛拍岸。威海拥有近千公里的黄金海岸,59处优质沙滩、120万亩海洋牧场,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这是威海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未来所在。
如何更好地保护这片蔚蓝风景,一直是摆在我市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海洋生态保护摆在重要位置,加速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海洋生态经济体系,开展“蓝色海湾”整治、创建国家蓝碳发展示范区等多项工作,全力打造“海上绿水青山”。
一系列成果渐渐显现:近五年来,全市累计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项目50个,修复岸线100多公里,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修复受损湿地1.2万亩,修复大叶藻海草床6150亩,恢复植被40.9万平方米,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连续四期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生态修复项目的城市。
“前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全市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成果明显,海洋生物多样性日渐丰盈,我们将迎来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山东大学(威海)海洋学院常务副院长梁振山认为,要坚定不移地抓好海洋生态保护工作,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这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中,我市用《威海市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表达坚决而明确的态度:3年后,海洋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省级管控要求,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省级考核要求,近岸海域水质保持全省最优,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引领全国。
目标既定,如何行动?海洋强市建设工作会议指出方向:抓好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培育壮大海洋旅游、蓝碳经济等产业,做好优势转化文章。
从源头护海,这是绿色发展的根本前提,只有抓好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海洋和岸线,才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蓝天白云下,位于东部滨海新城的逍遥湾微波荡漾。经过4年的修复与整治,逍遥港湾打造的400亩湿地公园,已成为充满生机的蓝色美丽港湾。
海岸线是“颜值担当”的风景线,是孕育无数海洋生物的生命线。多年来,我市持续深入推进“蓝色海湾”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实施双岛湾、石岛湾整治修复工程等项目,推进海湾资源保护、海域生态修复和综合价值提升,梯次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
沿着海洋修复的脚步,保护力度一再加码。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邢海文表示,我市将不断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稳步提升,实现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全国最优行列,自然岸线长度位居全省前列,逐步形成生态海湾、生态岸线、生态岛礁错落有致、岸湾相依、岛岸相望的魅力海洋画卷,创建“水清、岸绿、滩净、礁奇、湾美”的美丽海洋示范城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蔚蓝的大海蕴含着绵延不绝的美丽资源。威海拥有发展海洋旅游的“天然基因”,越来越好的生态为这一传统优势开拓了新空间,同时更需进一步挖掘自身独特优势,释放内需潜力。
近日,威海山海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初步计划明年夏季开通夜游威海湾,对标香港维多利亚湾,开通夜游航线,展现滨海魅力。
这样的美丽故事在持续上演,沿着山、海、岛,我市开发推出了“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和200公里沿海步道绿道,创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1处,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休闲渔业之都”,旅游新爆点不断点燃,“千里山海,自在威海”自驾旅游品牌越来越响。
迎着习习海风,位于桑沟湾的海洋牧场火了;看山海一色,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上的骑手多了……“不断放大传统优势,我们将壮大海洋文化旅游业,开发‘海上看威海’、威海海洋科技馆等文旅精品项目,打造集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垂钓、海洋牧场、住宿餐饮等于一体的世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海变美了,也变富了,但只依赖于传统优势,将会在新形势下失去发展先机。海洋是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引领海洋生态产业化发展,蓝碳就是一座新“金矿”。
蓝碳经济潜力巨大,但发展体系尚不健全,国内外没有可参考、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探索“无人区”,对我市开展各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让理论探索走在前列,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并实施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蓝碳主题院士工作站正式获批并开工建设,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落地运行。让蓝碳由“无价”变“有价”,我市制定了全国第一个渔业碳汇技术规范,全国第一笔“海洋碳汇贷”支持企业融资2000万元,打响渔业碳汇价值实现“第一枪”。
“我们将在威海海洋生态经济(蓝碳产业)示范园区规划构建海洋生态种业、海洋生态智造、海洋新能源、海洋生态服务等产业链,打造全国海洋生态经济实体样板园区,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威海蓝色经济研究院院长丛永平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蔚蓝威海正积极拥抱海洋、保护海洋,创造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艺嘉 宫子媛/文 朱春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