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聚焦

敢为人先,蹚出改革创新的“威海路径”——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要求系列述评②

2021-11-11 编辑: 宋倩

   

      原标题:

      敢为人先,蹚出改革创新的“威海路径”

      ——奋力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

      创新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奋力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既要全面发力,也要重点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山东发展把脉定向,对山东工作提出了“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省委对此给出明晰路径,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企业创新、文化创新,充分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放眼威海,不断增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体现在我市推进产业现代化、城市国际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绿色化、治理现代化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市构建起“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近三年累计争创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等省级以上改革试点百余项。贯彻“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重要指示要求,我市既要结合省委部署,围绕“八个创新”全面发力;又要结合威海实际,在有基础、有优势的领域重点突破,奋力蹚出以改革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的“威海路径”。

      坚持“三链”协同 推进“四新”经济快速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威海融入血脉的城市基因。

      最新全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显示,威海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创新环境指数、创新绩效指数、创新产出指数、企业创新指数等指标,均走在全省“第一方阵”。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名单”的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四;“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提高到32.3%……数字背后,对创新的重视与求索可见一斑。

      从2019年开始构建“1+4+N”创新平台体系,重塑“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的创新生态系统;到2020年提出在“十四五”时期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再到今年将“先进制造业”“抓好科技创新”作为全市高度关注、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强力推进。在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保障下,我市迈出产业现代化的铿锵步伐。

      实现奋力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必须继续在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高新区围绕主导产业布局了一系列创新资源,推动医疗器械、打印机等产业裂变式发展。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伟说,“科技创新是高新区的优势,也是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力。我们将继续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瞄准更高水准,统筹兼顾、全面发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鼓励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在高校、高校把科研成果转化到园区,实现校企地融合发展,支持骨干企业在‘十四五’期间创建更多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汇聚起区域发展的合力。”

      如何把更多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厚全表示,我市将继续以“1+4+N”创新平台体系为载体,引进大院大所、名校名所,强化创新产出的目标导向和绩效评价,引导高校和企业建立融合型联合研发机构,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到市外创新发达地区建立实体化研发机构。同时瞄准七大产业集群、十条优势产业链的技术短板,全面推开“揭榜挂帅”“委托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解决好企业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为行业发展持续赋能。

      放眼长远,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抓好“四新”经济和数字化、智能化、工业互联网赋能,将切实加快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协同发展,为我市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与我们正在做的产业现代化思路一致。瞄准产业现代化目标任务,我们正在持续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威海高地。”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刘树伟表示,我市将以七大产业集群为主战场,加快建设省市两级700多个重点项目,聚力培强“双百”冲击新目标企业,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等领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三链”协同,是我市推动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乔新跃表示,将立足10个优势产业链,瞄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推动产业能级显著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要结合每个产业的优势和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水平技术改造、“卡脖子”技术攻关、工业互联网赋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加快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推进系统集成改革,是我市增强创新力的重点方向,是解决全市“十四五”时期发展重大问题的关键之举。

      实际推进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海高园在国家农业科技园绩效评估中居首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县等示范创建工作正式命名,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无废城市”等一批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近三年,我市累计争创国家、省级改革试点百余项,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担负重要使命。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这种形势下,必须主动识变求变应变,以系统集成的思维和方法研究谋划改革。

      以荣成市入选系统集成改革省级试点区市为契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依托威海系统集成改革的良好基础,坚持市县一体、同步推进,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持续放大改革效应,为全面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提供动力活力。”

      “率先全域推进系统集成改革,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市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前,威海—仁川“四港联动”、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打造、信用体系建设、精致城市建设等,实际上都是复合型、集成式的改革,这也为威海率先推进系统集成改革打下了一定基础。

      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的目标,对我市深化系统集成改革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系统集成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也是最亟需破题的,就是突破“条条块块”的瓶颈制约,实现协同联动。我市“市县一体、同步推进”的思路,不仅对荣成开展试点很有帮助,也将为全省乃至全国蹚新路、出经验,助力威海“走在前”。

      系统集成改革重在落实、难在落实。如何推动谋划落地见效,是提高创新力的关键所在。

      今年8月份,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共受理群众诉求事项14.42万件,按期办结率为99.99%,群众平均满意率为99.07%。群众高满意率的背后,是我市优化整合服务平台集成化改革的成果。

      决心不减,毅力不减。在市级层面,我市不断强化制度保障,研究推出15项集成改革任务,持续创新顶层协调推进、督察、考核激励保障等系列机制,形成鼓励担当作为、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

      作为系统集成改革省级试点区市,荣成市坚持既要对标上级要求、体现荣成特色,又要保持连续性、不另起炉灶,已经形成试点工作总体方案。

      “我们计划构建‘1+8+N’体系,通过整合孤立的、个体的改革事项,促进面上改革整体提升,为全市乃至全省开展系统集成改革闯出经验。”荣成市委书记包希安介绍,“1”就是党建引领,“8+N”则是聚焦高质量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8个重点领域”和集成实施的“N项改革举措”。改革将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不方便不合理事项进行汇总研判,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优化社会治理体系 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和谐稳定的社会,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不论围绕“八个创新”全面发力,还是聚焦“五化”进行重点突破,都离不开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向治理现代化谋突破,我市以深化“六治一网”市域社会治理模式、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等为抓手,持续优化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作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我市“六治一网”市域社会治理模式整合了“1+2+N”民生服务平台,不断拓展“信用+”应用场景,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今年1月,威海“六治融合、一网联动,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助推精致城市建设”典型经验获评全国示范。

      如何保持全国、全省领先优势?“构建‘六治融合、一网联动’市域社会治理模式,不是单一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全市所有部门形成合力。”市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曹志武说,要把统合部门合力作为增强社会治理的关键,解决社会治理“指挥平台分立、信息系统分建、工作力量分开、治理资源分散”难题,推动“六治”平衡发展、精细“一网”建设,解决更多老百姓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治理现代化,既要谋划好顶层设计,也要立足自身特色抓好落实,让“六治一网”在基层发挥出更大成效。

      “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必须与时俱进丰富治理现代化内涵,为群众带来更多幸福感。”文登区委书记张宏璞表示,文登区将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在“六治一网”建设中不断适应最新形势变化,把信用体系、德治教化与网格治理相融合,更好地发挥好网格员、协管员队伍作用,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智慧城市建设来赋能。在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和“六治一网”的深度融合已初见端倪,为“智治”提供着强力支撑。正在建设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是推动城市建设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

      在我市,一部手机随时随地可以预约挂号,交通信息服务准确率达到90%。自2019年入选全省首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市以来,我市创新驱动,智慧赋能,在推动社会治理能力更加精细化上,积极探索实践“智慧+”平安建设新路径,推动城市治理效能“提档升级”。

      截至目前,市城市运行指挥平台已经完成宏观经济、交通出行、生态环境、社会治理、防汛抗旱等10个应用场景。此外,我市还实现市区重点区域5G网络室外全覆盖、建成省内首家市场化运营、全市政务系统已全部上云……随着科技赋能城市建设管理“最强大脑”,我市加快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步伐将更加从容。(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初佳伦 张萌 孙柯/文 朱春晓 孙大伟 王彦博/图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