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蓝碳时间

“减排”+“扩容”,威海碳汇渔业走在全国前列

2021-12-04 编辑: 时英艳

      在桑沟湾内,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达到14万亩,年固碳量相当于在陆地上植树造林15万公顷。这笔数据直接显示出碳汇渔业的巨大潜力。

      发展碳汇渔业,我市以“减排”+“扩容”的方式,一方面通过渔业瘦身、减少海洋废物的方式减少碳排放量,一方面推广多营养层次综合立体养殖模式、海藻床修复,增加渔业碳汇的储存量,在蓝色碳汇上先试先行。

      聚焦减排,我市清退整改近岸养殖20多万亩,渔船数量由15114艘压减到10371艘,其中近海捕捞渔船压减到4743艘,近海捕捞强度降低15%以上。

      以入选全国“无废城市”试点为契机,我市实施110处渔港和自然港湾环境综合整治,建设18个工厂化热能循环利用系统,率先实现海洋牧场生产生活污水零排放。荣成爱伦湾建成全省首个海洋牧场零碳能源示范区,建设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每年减少煤炭消耗1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300吨。

      在“扩容”方面,我市探索推广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14万亩,年固碳量预估在11万吨以上,殖亩产收入增加5倍以上,有效降低养殖污染,提升海洋碳汇储量。

      作为海洋碳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海草床的固碳能力已得到全球认可,我市增加海藻种植面积,投放藻礁2万立方米,移植海藻100万株,修复鳗草海草床6150亩,滨海湿地碳汇能力不断加强。

      据估算,2020年威海市海洋渔业碳汇量140.17万吨,近三年稳中趋增,相当于新增造林约61万公顷,碳汇渔业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专家观点

      发展碳汇渔业

      集聚人才,才能赋能未来

      早在8年前,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院长赵明波就带领团队扎根南海新区,聚焦蓝碳,藻类养殖区碳汇是他重点关注对象之一。

      赵明波说,威海市是传统的海洋渔业大市,渔业经济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有着丰富的碳汇渔业资源,相关科学研究与实践探索也走在全国前列,威海有条件也应当努力争做“领跑者”。

      11月18日,全国首个以海洋负排放为研究领域的院士工作站——山东省海洋负排放焦念志院士工作站在南海新区正式揭牌。“一个集人才高地、政策策源地和产业聚集区的蓝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开始呈现出崛起的态势。”赵明波表示,大海航行靠舵手,海洋碳汇的发展首先就要积聚人才壮大团队,通过高端专业人才,带领科研队伍对我市海洋碳汇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分析,全产业链思维,构建循环绿色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目前国内尚没有可用于核证自愿减排交易(CCER)的海洋碳汇项目,因此交易机制的探索也极为重要。”赵明波说,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起草了《海带栽培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指南》,并申报太平洋学会团体标准,前不久通过了标准立项审查会,希望可以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海洋藻类碳汇交易的实施,借以推动海洋碳汇交易体系建设。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副教授侯仕营则建议,应实行立体化综合养殖模式,更好地发挥碳汇渔业作用。例如:乳山开展的“牡蛎、江蓠轮养模式”,冬季养殖牡蛎,夏季养殖江蓠,江蓠的养殖能够合理运用牡蛎的排泄物,实现生态轮养,避免海区养殖环境恶化;荣成桑沟湾海域实行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不仅提高养殖产品质效,而且更好地让水质良性循环,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带来无限可能。

      同时,可以邀请一线专家和技术能手,对主要养殖区渔民开展培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更新养殖观念,使得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及科研成果能够尽快的转化为生产力。

      此外,还可以加强碳汇渔业与休闲渔业的结合,例如发展贝藻养殖区垂钓项目、养殖区海上观光旅游项目、海带种植或收获体验项目、海上食用生蚝体验项目等,使得碳汇渔业和休闲渔业有机结合,促进海洋低碳经济的发展。(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艺嘉 沈道远/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