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度关注、着力解决”问题系列报道⑤②
爱华海绿色图文影像新材料生产线项目完成办公区装修,中科锐金医疗钛合金材料生产项目动工……12月6日,环翠区魏桥(威海)铝精深加工产业园一片忙碌景象。这是我市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的缩影。截至11月底,我市今年确定的724个省、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10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31.9%。
是什么推动省、市重点项目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任务?
“重点项目稳步推进的背后,既离不开一线工作人员的攻坚,也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强力保障。”负责魏桥(威海)铝精深加工产业园运营的环翠区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项目服务部主任王清玉说。
今年,我市高度关注先进制造业发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以及要素保障等问题,把项目放在发展的重中之重,确立了坚持“一盘棋”思维,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为项目推进解难题、破堵点的思路。
把思路落实到行动上,体制机制是重要保障。从年初起,我市全面推广市项目管理服务平台,将项目代码作为项目唯一的“身份证”,建立起“一张网管理,一个平台统筹”机制。目前,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已经全部纳入平台管理,进行一体化调度、一体化推进。
统一调度下,市级重大项目被分解到18个市直部门、单位。在全市搭建起项目建设“市政府分管领导+行业主管部门+项目所在区市”的“组合班底”,市级层面一体化调度、一体化推进,设立红黄灯预警提示,通过大数据分析主动发现问题,亮灯预警、每周调度,督促问题快速解决。
土地、资金等要素也在各部门努力下加速汇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出台《全市闲置和批而未供土地资源手册》,为项目建设用地提供“直选方案”;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梳理市内外各类资金保障信息,为重点项目提供融资帮扶……我市全面建立“要素供需联动”机制,努力为在建项目解决发展后顾之忧。
抓落实关键在人。我市确定了117名“项目专管员”,紧盯项目建设前中后的每一道环节,提供包办到底、全程无忧服务,推着项目“加速跑”。
成果显而易见:在文登区,威海先进材料研究院项目开建一个月,4个车间的钢结构主梁全部完成吊装,厂房框架完工;开建90天,项目即进入收尾阶段。在高新区,福瑞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化制造项目同一天拿到了六张证书,实现了“拿地即开工”,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数据显示,前11个月,全市新增立项5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1764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87个。其中仅11月份,就新增立项447个,总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367.3%。
岁末年终,在高质高效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我市正着手做好明年的项目谋划工作。“我们正抓紧对已储备上报拟于明年开工的项目开展策划生成,前置论证土地规划、节能环保等项目落地条件,并牵头组织各区市及有关部门编制2022年供地计划、能耗指标、资金安排等,对重点储备项目的需求予以充分考量,力争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建设、快见效。”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手记
抓项目就要“一竿子插到底”
在今年的项目推进中,市领导“带头冲锋”,各区市各部门一体推进,工作中充分利用市项目管理服务平台,推进项目建设“全过程服务”,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高质量发展。
当前,距年底还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在收官阶段做好冲刺的同时,我市正积极谋划明年市级重点项目,形成涵盖制造业、科技创新、城建等10大领域的一张清单,为各区市、各部门合力推进项目建设划定了“路线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拿出“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和毅力,狠抓落实、抓推进,加强各环节协调配合,确保项目推进无缝衔接;继续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问题,以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效扩投资、稳增长,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张萌 通讯员 谭天宇/文 朱春晓/图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