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威海碳汇交易“迈”出第一步

2021-12-08 编辑: 宋倩

      布放、抛锚、固定……11月28日,围隔海上实验平台在荣成万亩海带养殖码头下水。这意味着,我市海洋碳汇工作从小规模试验,转到了真实场景阶段。

      让蓝碳由“无价”变“有价”,不仅可以实现生态效益,还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而对海洋生物碳收支、碳循环的计量涉及到多种基础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计算一定海区内海带、贝类等渔业碳汇的储量?我市一直在进行相关探索实践。先后发布海带养殖碳汇方法学研究成果,开展了海洋渔业碳汇交易示范路演,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接下来,就迫切需要监测海带、贝类在养殖过程中产生有效碳汇的相关数据,以此作为碳汇交易支撑。

      科技攻关,就是要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此次布放的平台,将安置仪器装置,监测海带栽培、养殖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有效碳汇的相关数据,并进一步分析归纳出海带养殖对海洋碳汇的科学规律,对养殖藻类为主体的海洋碳汇形成过程和机制进行系统阐释,将为海带等大型藻类进入海洋碳汇交易奠定基础。

      ■专家观点

      促进海洋碳汇交易,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院长副院长丛永平这样说——

      研制海洋碳汇标准体系是交易的前提

      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院长副院长丛永平说,我国海洋碳汇交易仍处于起步阶段。而达成交易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套广泛认可的标准体系。有了技术标准或方法学,才能对海洋蓝碳资产进行核算、交易。不过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对海洋碳汇计量的统一规范和标准。

      “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起草的‘海带栽培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指南’,已于日前通过了标准立项审查会,预计可于半年内正式获得发布。”丛永平表示,之所以选择海带作为突破口,是因为海带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大型藻类繁育品种,且国际上对海带的碳汇作用是比较认可的。该技术指南通过后,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还将着手研究盐沼湿地耐盐碱植物的碳汇计量规范和标准。

      另据了解,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也曾表示,发展海洋碳汇,首先要详细获取海洋、大气等相关参数,更为深入地认识二氧化碳与海洋的关系。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碳汇指标,最终才能逐步形成碳排放权交易。

      他提出,需要组织整合海洋负排放相关的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海洋碳中和核算机制与方法学研究,建立海洋碳指纹、碳足迹、碳标识相应的方法与技术、计量步骤与操作规范、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海洋碳汇交易体系。

      购买了“碳排放权”,不代表可以随意排放二氧化碳,更不是鼓励企业排放。对于那些排放量大但产能落后的企业,依然要严格管控,甚至要关停一批。碳排放权交易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寻平衡点。“以前我们限制排放,主要通过惩处措施,这是被动方式。通过碳汇交易,一些为减排做出经济牺牲的企业和个人,就可以获得生态补偿,促使整个产业往低碳经济上引导。”焦念志说。(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彩明 沈道远 通讯员 胡红智/文 孙大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