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临港区:一餐热饭让老人吃出“幸福味”

2021-12-10 编辑: 宋倩

      

      一餐热饭,知冷暖,关民生。今年,临港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临港区幸福食堂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幸福食堂建设作为重点民生项目之一,深入探索接地气、可操作、有特色、暖人心的建设运营模式,着力提升农村群众,特别是提升老年群体养老服务水平。目前,临港区共建成89处幸福食堂,惠及2000余名老人。

      “一村一策”定制幸福食堂

      每天中午11时,“中央厨房”配送车准时从临港区汪疃镇英武片区出发,把热乎的饭菜送到周边9个村150余名老人餐桌上。这是临港区幸福食堂建设作出的全新尝试。

      由于西英武村、东英武村、北英武村等周边村庄分布集中,如果每个村都设置全套的食堂厨房和餐厅,管理运营的人力、物力成本过高。因此,临港区将分布密集的几个村庄划为一个片区,选取经济条件较好、地理位置居中的村建设“中央厨房”,采取集中配餐模式,安排老人就餐。

      “通过‘中央厨房’统一采买、制作、配送,每个村只需要准备就餐的场地,就能让老人吃上同样热乎的饭菜。”临港区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临港区内已建成34处集中配餐型幸福食堂、5处特色“中央厨房”,实现了建设成本和餐饮质效“一降一升”。

      而紧挨英武片区的大宅库村,则选择了村级自营幸福食堂的方式。据了解,临港区综合考虑村庄规模、经济实力等因素,采取常见的村级自营方式,为村内75周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午饭。“每天都是两菜一汤,顿顿有肉、周周有鱼,老人每月只需要交40元即可,余下费用由村集体进行补贴。”大宅库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声洋说。

      大宅库村幸福食堂在为村内老年人供餐的同时,还积极吸纳周边企业职工用餐,用职工的餐费“反哺”幸福食堂经营,全面改善老人的饭菜质量。

      像大宅库村采取自主经营模式建设的幸福食堂,在临港区内还有46处。除此之外,针对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庄,临港区鼓励爱心企业参建幸福食堂,推行“1+2+N”村企联建机制,即1处农村幸福食堂至少联系1家爱心企业、1个区级部门进行对口帮扶,通过开展爱心捐助、对口志愿服务等方式,打造适配村情的幸福食堂,努力让“一餐热饭”惠及更多老年群体。

      “幸福食堂+”让老人“食有所依”

      幸福食堂建设是第一步,经营好幸福食堂才是关键。

      10月份,刚收完“信用田”里的玉米没多久,草庙子镇小北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玉风就带着志愿者种下了20亩黑小麦。“等明年夏收,幸福食堂又能多一笔收入,我们干劲足着呢!”陈玉风说。

      已开业半年的小北山村幸福食堂,在长效管理运营上找到了自己的“门道”。由于小北山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村内有不少撂荒地,陈玉风与干部、村民们商议后,将60亩撂荒地征集起来,设立“信用田”,种植蔬菜、玉米、小麦等,由村集体统一经营。

      撂荒地成了“信用田”,村民志愿参与土地开垦、种植、除草、采摘获得信用积分,作物卖出的收入还能供应幸福食堂食材采买和信用积分奖品兑换。“今年的玉米卖了4万多元,我们决定把它一分为二,用来建设信用体系和运营幸福食堂。”陈玉风说。

      除了通过信用和志愿服务维护幸福食堂运营外,临港区还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多方力量关注社会公益事项,以村企合作的方式结成帮扶对子,主动支持幸福食堂建设和村庄发展。目前,全区共有21家企业、600余人参与支持幸福食堂建设,累计捐款捐物近60万元。

      开业一年多以来,蔄山镇山马刘村幸福食堂已接到100多笔爱心捐助,小到鱼肉、时令蔬菜,大到大米、食用油,食堂内专设了一面爱心墙,用照片、清单等形式详细记录着所有捐赠明细,幸福食堂也成为一处暖心驿站。山马刘村党支部书记丁夕利也时常征求老人对菜品、供应量等意见,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完善菜谱,不断把幸福食堂办实、办细、办长久。

      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临港区计划明年再高标准推进建设54处幸福食堂,实现区域内幸福食堂全覆盖,并进一步探索幸福食堂长效运行机制,让老人老有所养、食有所依。(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刘玮然/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