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威海垃圾分类有了“智能翅膀”

2021-12-10 编辑: 宋倩

      扫码刷脸自动开箱、回收自动积分换钱、大数据监测……当垃圾分类遇上智能技术,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近年来,我市在大范围推广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与科技相结合,助力垃圾分类更加便捷有效,截至目前,已启用341组智能回收箱。

      扫码开箱“智”扔垃圾

      12月7日15时许,环翠区鲸园街道花园社区居民马光荣像往常一样,拿着最近几天积攒下来的废纸盒,来到离家不远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他打开手机,登录相应的小程序后出现一个二维码,将二维码对准标有“纸类”的智能回收箱上的扫码口,垃圾箱盖子自动打开。马光荣把废纸盒投入进去,不到5秒钟,他的垃圾分类账户就收到相应的金额。

      不仅仅是手机扫码,注册App的居民还可通过刷卡、人脸识别等途径实现快速开门,投放垃圾。居民通过智能回收设备投放可回收物时,系统会自动称重换算金额,并直接存入用户账户中,金额满10元,就可自行提现。

      考虑到老年人使用智能化设备相对困难的情况,工作人员特意设置垃圾分类智能积分卡供老年人使用。老年人通过刷卡的方式就能打开智能分类投放箱,轻松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列中。

      “可回收物是否被正确分类投放、回收设备是否满溢、收运车辆线路是否正常等,智能回收设备系统都能实时识别和监控。”环翠区环卫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满溢的回收箱会自动发出警报,“呼唤”收运车辆前来回收,实现全程无人值守,极大降低了投入成本。

      如今,像马光荣一样经常在智能回收箱进行垃圾投放的活跃用户,环翠区有近4.5万人,注册激活的“绿色生活”账户则超过6.8万,总投放量186.5万余次。截至11月底,环翠区拥有的智能垃圾回收箱总数达到128组,为各区市最多;个别居民依靠垃圾分类积分获得的奖励达近万元。

      高新区智能回收箱的总数达到86组,实现辖区所有城市社区全覆盖,并在部分学校、企事业单位进行设置。高新区通过积分兑换钱以及垃圾分类指导员现场指导的方式,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有力有序开展,推进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探索厨余和其他垃圾回收智能化

      记者注意到,目前,我市智能回收箱以可回收物的回收为主,如纸类、瓶类、塑料、玻璃、金属垃圾。从今年开始,我市部分社区开始探索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智能化回收。在环翠区竹岛街道渔港路社区,近日就增设了这样一组设备。

      位于渔港路社区的这组设备使用方法和上述智能设备基本相同,可以使用刷卡、扫码、刷脸等多种方式进行投放。不同的是,因为厨余垃圾异味较重,渔港路社区居委会每天都会安排志愿者清洗垃圾箱,并且设备是以“智能垃圾回收房”的形式存在,被隔绝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以减少异味发散。同时,该设备投放时间并非24小时,而是固定在每天6时30分至8时、18时30分至20时,投放时有垃圾分类指导员守在旁边指导。

      文登区天福街道兴业茗居小区也设置了智能四分类和“半智能”两分类垃圾回收箱。其中,智能四分类垃圾回收箱和其它区市形式基本相同;“半智能”两分类垃圾回收箱主要投放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利用的是红外线感应技术,当居民靠近时,投放口会自动打开,并且所有投放口只在规定的投放时间使用,其它时间不能投放。

      打造全链条智慧化收运处置体系

      垃圾分类的智能化不仅仅体现在投放方面,后期的垃圾收运、处理也科技感满满。

      目前,环翠区、荣成市等区市分类运输车都配备车辆定位、车载视频系统,实时监管车辆的作业情况,杜绝垃圾“混装混运”及“前端分类,中端混运”现象。

      荣成市垃圾中转站和分类运输车还配备了“检查终端”,垃圾中转站负责对各镇街进站垃圾分类质量进行评价上报,分类运输车负责对企事业单位、各村居垃圾分类质量进行评价上报,每天监控分析垃圾分类情况,实现“中运站—收运车—收集点—收集员—居民”的全链条“倒逼管理”机制,对分类效果不好的环节重点监督指导。

      市住建局城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市将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推广安装智能回收设备。以文登区为例,明年计划再增设58组智能回收箱、210组“半智能”垃圾回收箱,进一步扩大智能垃圾分类覆盖范围,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精致城市。(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沈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