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聚焦

项目个个有来头、有看头、有奔头——跟着观摩评议团看发展②

2021-12-12 编辑: 时英艳

      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在奋力冲刺、决战决胜四季度的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组织这次高质量发展比学赶超观摩评议会,意义重大、催人奋进。

      2天时间,观摩评议团马不停蹄、一路劳顿,大家却热血澎湃、收获满满,看到了传统优势企业的活力和动能,看到了新兴产业的潜力与前景,感受到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

      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指示要求,完成产业现代化、城市国际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绿色化、治理现代化“五化”重点任务,都需要靠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来支撑。

      一路观摩,大家既看项目体量,也看项目质量,既看项目当前所处产业链位置,也看项目未来发展前景。究竟进展怎样、成色如何?观摩中,这些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场景一:

      锁定产业链 引来项目一串串

      “引来一个,带来一批,辐射一片……”观摩中,听到的、看到的产业链招商案例越来越多。今年以来,我市持续走产业链、供应链招商路子,招来的企业越来越越多,档次越来越高,产业链越拉越长,产业集群发展、链式发展的成效更明显。

      怎样“攒”起一条千亿级产业链?在亿和精密工业崭新的生产车间内,流水般走下生产线的打印机零部件就是答案。“威海有完善的激光打印机产业链,这对我们吸引力很大。”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亿和高端复合机及配件项目一期10万平米厂房已投入使用,并实现满负荷生产。

      “科泰克要落在这里,雪野天翼在这里……”在临港区碳纤维延链补链项目现场,威海光威复材董事长卢钊钧给观摩评议团成员展示了一幅生产区布局图。今年,他们依托国有新材料公司、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联盟两个主体,引来15家科技含量高、领域覆盖广、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链延链补链项目,为碳纤维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强链增添了强劲动力。

      环翠区中科锐金医疗钛合金材料生产项目是今年我市产业链招商的又一典型成果。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山东魏桥集团联手打造,中科院金属研究所12位知名专家组成科研团队,将建设国内高端钛合金生产基地,实现医用钛合金“卡脖子”材料自主保障。

      场景二:

      “高精尖”身上都有“硬功夫”

      人工智能、新材料、数字化、电子信息……新兴产业项目,大都拿出了最新的“看家本领”。

      观摩中明显感受到,在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科技引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他们有的项目产品突破了行业“卡脖子”技术,有的占据行业领先位置,甚至有的填补了行业空白。

      我们平时用到的泡沫箱,硬度居然能堪比钢铁?走进汉威轻质新材料项目现场,威海汉威新材料负责人杨德龙向大家解释起“魔术”的奥秘:企业自主研发出EPP(发泡聚丙烯),是一种新型环保复合材料,看起来和普通泡沫箱材质相同,但能广泛应用到新能源汽车、冷链物流等领域。目前产品已打入中车、海尔等世界500强企业供应链。

      传统产业遇上“博士团队”,在文登区的天润先进材料研究院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块材料使用非晶态金属陶瓷粉末制备技术打造,在600到1200摄氏度的高温条件下,能使金属产品寿命由十几小时提高到十天以上。”博士团队成员许一拿起一个看上去平平无奇的“铁块”介绍,他们已转化核心技术4个,成功实现特殊钢材料完全替代进口。

      场景三:

      智能制造让老牌企业正青春

      观摩中,有不少属于传统产业的老牌企业,它们通过智能化改造转型升级,打破传统产业的约束瓶颈,实现了新旧动能的转换,做到了老树新枝叶正茂。

      看完一组数据对比,就能明白山东华力电机集团何以拿下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电工分厂改造成数字化电加工车间,节省人工60%,提高生产效率40%;总装分厂改造成柔性整机总装车间,节省人工50%,提高生产效率35%。”山东华力电机集团负责人介绍,做好这道“加减法”,企业今年销售收入有望实现15%的增长。

      海马地毯集团总经理张波有同样的感受。今年,企业购置国内一流智能地毯设备20多台套,全部达产后,将增产高性能纤维2万吨。通过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的“三换”,使企业产量翻了近5倍。“我们有信心,5年内再造一个‘新海马’。”张波说。

      “百年老字号”同样可以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实现蝶变。威高四海食品研发生产项目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实现生产全流程自动化,是胶东首个智能发酵基地。目前,企业与日本调味品龙头合作,成功打入日本市场。

      透过这些项目不难发现,有着厚重工业沉淀的传统老牌企业,一旦抓住创新升级、转型发展的新机遇,会在经济发展新阶段中成为可靠的主力军。

      场景四:

      “新”字当头 不少项目当年建设当年投产

      综观此次观摩的项目,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新”字当头。不管是新技术、新产业,还是新建设、新投产,亦或是不断刷新的建设速度,都在证明着,威海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优势叠加,潜力无限。

      从年初至今,一天签约、两月建厂、半年设备到位、当年投产……威尔汉姆,这家全球第三的世界级专业堆焊公司,现已扎根威海。面对观摩评议团成员,山东威尔汉姆海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郭学文动情地说:“威尔汉姆速度,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威海优良的营商环境。”

      速度背后体现干部作风。观摩中,基层干部在介绍本区市、开发区基本情况时,对项目熟门熟路,对行业形势门清,在项目引进、推进、落地、投产过程中,他们所展现出来的饱满的专业精神、高超的专业思维、到位的专业素养,充分体现了我市营商环境的“软实力”。

      2天的观摩结束,四季度“冲刺赛”又上足了新马力。全市上下将努力干出实实在在、收获满满的新业绩,确保交出一份“全年精彩”的圆满答卷,再闯出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新天地。(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世超 初佳伦/文 王彦博/图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