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宁愿抗战死 不愿炕头活——威海卫妇救会长于森

2021-12-15 编辑: 仲鹤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胶东曾汇聚出一个出类拔萃的女性抗战群体:李紫辉、李今辉、夏来、张修英、蔡秀荣、俞宽增、黄在、曲韶华、林治橞、张晶麟、杨曙光、梁喜友、王淑贞、“王氏十二姐妹”、姜明真等300多位乳娘……于森,这位从文登走出的抗战女杰,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于森(画像)

      于森,女,原名于福嘉,1917年生于山东省文登县(现文登区)大水泊镇西南台村。于森的父亲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在于森两岁时因病去世。母亲带着她兄妹二人,靠叔伯的资助维持生活。哥哥于瓯江思想开放进步,早年在北京朝阳大学读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文登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

胶东抗日军政学校油印教材

      1938年4月,于森和堂姐于歧、于渺二人经哥哥介绍,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在部队里,于森努力学军事、学文化,积极参加业余演出,成了抗日宣传的骨干。同年夏,她被分配到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任班长。这年秋天,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党组织安排于森担任威海卫妇救会长,化名王雪梅。到威海后,她先对根据地各村的妇女工作进行了调查摸底,了解到一些村的妇女工作开展不起来,原因是受封建思想束缚,认为妇女出门活动不体面;也有的妇女胆小怕事,不敢抛头露面。为了打开这些村的工作局面,于森从墩前村抓起,她挨家挨户向大家讲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用日军侵略中国、妇女惨遭欺凌的事实教育妇女,并发动党员干部做其家属的工作。这样,墩前村的妇女工作很快活跃起来,妇救会员由过去的20名增加到50名,其中3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支前工作中,全村交纳的军鞋由过去一次二三十双猛增到二三百双;在动员参军运动中,这个仅有400多人的村子,3个月的时间就有50多人报名参军,全村掀起了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携手上战场的参军热潮。

威海妇救会成立地——桥头镇北墩前村

      为了使战士在前方能安心打仗,于森积极组织妇女做好后方的拥抗优属工作。她看到烈属梁大娘生活困难,便把积攒的11元钱送给大娘。大娘说:“你1月只发1元钱,我怎么能要你的钱?”于森拉着大娘的手说:“您的儿子为革命牺牲了,我就是您的亲闺女,这点钱,就算是闺女孝敬您的!”为了解决大娘的吃粮问题,于森和村里的党员干部捐了50斤粮,又从公粮里拿出一部分救济粮给大娘,并派人给大娘代耕土地,自己还经常去看望大娘。于森在墩前村工作了3个月,把村里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受到了威海卫工委的表扬。

      1942年冬,由于汉奸告密,于森与五区妇救会长宋信兰、墩前村妇救会委员宋思兰被日军抓到了威海宪兵队。

      日本宪兵队长星野亲自提审于森,对于森施行灌辣椒水、钉竹签、皮鞭抽打等酷刑,连续进行了7昼夜的残酷折磨,但她始终咬紧牙关,没有向敌人泄漏党的半点机密。每次刑讯后,同监难友见于森被折磨得血肉模糊,不省人事,都泣不成声。于森苏醒后,总是安慰战友,坚持和敌人斗争到底,绝不能出卖组织和同志,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度的党性觉悟和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操。

于森被捕(宣传画)

      于森被捕后,党组织想尽办法营救她。于森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感动,但她深知敌人看守严密,要救出去是很困难的。为了不连累组织和同志,她咬破手指,用鲜血在监狱的墙壁上写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把衣服撕成布条搓成绳,悬梁自尽,壮烈牺牲。

于森受刑(宣传画)

      自入党那天起,于森就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献给祖国的解放事业。 她在给家中的信里说:“我宁愿死在抗日的战场上,也不愿活在家里的炕头上。国难当头,忠孝不能两全,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孝!”于森以自己25岁的青春韶华,血洒抗战沙场,诠释践行了她的誓言,铸就了人生不朽的丰碑。(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