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市委十五届十二次全会③
市委十五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在绿色发展上争先,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生态环境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区。
威海生态优势得天独厚,今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市级及所辖县级市全部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城市。在绿色发展上争先,是我市综合考虑中央部署、省委要求,结合生态质量、产业结构等优势作出的重要决策。
“提出这一目标,意味着威海将更加深入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向绿色转型。”市委党校校委委员、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王东普认为,实现在绿色发展上争先,既要守好生态底线,也要提高工作质量。要加快推动清洁生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推动覆盖市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生活方式的创建、规范与固化,健全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机制和资本市场,在争当发展绿色化排头兵上展现更大作为。
在绿色发展上争先,守牢生态环境“红线”是前提。今年我市发布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在环境管控单元中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划好框子、定好规矩。
据悉,《威海市山体保护专项规划(2021-2035年)》即将对外发布。“山体作为威海市重要的生态涵养地、环境功能区和景观资源区,对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刚表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将聚焦自然资源和规划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统筹做好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文章,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严格履行资源保护职责,着力破解土地要素制约,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自然资源和规划保障。
一系列规划,构建起更为完善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我市打造生态环境先行区带来利好。在详实的政策指引下,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等单项工作争先的底气更足。
“四减四增”,意味着产业、能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在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企业通过节能技术改造,累计节约能源折标准煤2.28万吨。“我们是中国轮胎行业‘低碳绿色发展’的首倡者和先行者,未来也将力争在绿色发展上始终走在行业前列。”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三角轮胎将最大限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开发推广环保节能型轮胎技术与产品,促进绿色制造、绿色出行。
“目前,我市正一体推进节约水、广蓄水、引客水、淡海水、用中水、治污水‘六水共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毕兴全表示,围绕深入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市水务局将大力推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与强度“双控”,推动高校、企业、社区等节水载体建设,创新节水激励政策,不断提高各领域、各行业用水效率,营造全民节水的良好氛围,以节水工作新举措、新成效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我市打造生态环境先行区奠定坚实基础。就在市委十五届十二次全会举行的次日,我市召开发布会解读《威海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提出要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全力推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与监管、加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等12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为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美丽城市”威海样板作出贡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在绿色发展上争先的内涵更加深邃: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我市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在绿色发展上争先的重大机遇,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威海要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根子在产业,关键在能源,特色在蓝碳、海洋。
眼下,全市制造业正加速向绿色转型。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乔新跃表示,将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创建绿色制造体系为抓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持续开展各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绿色园区创建工作,并研究出台系列奖补政策,鼓励更多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进行节能改造,示范带动全市制造业绿色转型和低碳化发展,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
蓝碳经济尚属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才能领先一步。近日,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共同启动桑沟湾养殖海域碳汇摸底调查。“我们正在研究微生物对海洋有机碳循环过程,尤其是惰性有机碳的相关机理,这能为蓝碳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科研视角。”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研究员刘纪化说,开展海洋碳汇研究事关长远,他们将加快推动该领域科研成果形成和转化,努力为威海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上争当排头兵作出贡献。
发展为了人民。在绿色发展上走在前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荣获建筑界“奥斯卡奖”的石窝剧场,不光给村民提供了休闲好去处,也成为嵩山街道的一张新名片。“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让我们实实在在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环翠区嵩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鹏说,街道将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绿色发展有关部署,继续坚持生态提升与改善民生同向发力,继续实施一批生态项目,建好美丽宜居乡村,给村民带来更多“绿色幸福感”。(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初佳伦 沈道远 曲黎悦/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