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故事中的威海⑩ | 张保皋兴建法华院

2021-12-26 编辑: 宋倩

      

      赤山法华院位于荣成市石岛湾畔赤山风景区内,这里依山傍海,风光如画,游人如织,一寺连三国,成为促进中、韩、日三国友好和文化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

      然而,这座著名的寺院,最初是由新罗(现韩国)人张保皋于824年兴建,距今快1200年了。一个外国人,为何有这么大本事,竟然在强盛的大唐国土建起一座寺院?为什么取名赤山法华院呢?

      要解开这一谜团,需要从新罗人张保皋的生平说起。

      张保皋(790—841),又称张宝高、弓长、弓福、弓巴,新罗清海人,被韩国奉为民族英雄和“海上王”。大唐诗人杜牧专门写过《张保皋郑年传》,说他功夫高强,未有能敌者。

      张保皋小时候生活于新罗。朝鲜半岛分成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小国,争斗激烈。张保皋所处的新罗国,实行“骨品制”,朴、金、昔三个姓氏地位最高,称为“圣骨”,其他贵族分为“真骨”、六头品、五头品、四头品四个等级。“圣骨”“真骨”世袭王位。而张保皋,是卑贱平民出身,在等级森严的制度下,没有任何机会出人头地。那时新罗朝政松驰,徭役赋税沉重,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与新罗一衣带水的大唐王朝,处于开元盛世。不少新罗人为谋求生路,纷纷奔赴大唐。此时,新罗、高句丽也出现了以向大唐贩卖人口为奴婢的贩子。海盗横生,大量新罗人被劫掠至大唐。由于威海赤山浦离新罗仅94海里,因此赤山就成了新罗人就近落脚的首选地点。张保皋自小苦练一身功夫,不甘心一生平庸,立志拼搏奋斗,闯出精彩人生。他觉得自己只有到了大唐才有用武功翻身的机遇,于是在807年,冒险跨海偷渡到赤山附近,后流落到扬州一带,苦苦寻觅落脚生存发展的机会。

      张保皋来到大唐适逢安史之乱。此时,身据润州(今江苏镇江)镇海的节度使李琦,于807年10月11日叛乱造反。唐军为了扩募平叛,四处招兵买马,张保皋及与他结伴而来的郑年在徐州应征,加入武宁军,立志奋勇作战,当战斗英雄。张保皋善于骑马使枪,在徐州及武宁军中无人能敌,在814—818年间平息节度使吴元济与李师道等的叛乱中,战功卓著,擢升为武宁军小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团级。一个外籍无名小卒能在大唐升迁,是极为不容易的。

      后来,唐朝因镇压藩镇叛乱,人口锐减,消耗巨大。为了减轻财政危机,唐政府自年开始,采取“销兵政策”,每年大量裁军。唐穆宗四年(824),张保皋只能卸下盔甲,离开武宁军,辗转于登州府文登县的赤山,欲觅船回国。

      

(来源:威海图片库)

      张保皋到赤山住下后,本来想赶紧回国,可由于新罗的人口贩卖和海盗抢掠输入,有许多新罗人集聚在赤山。虽然大唐朝廷多次下令禁止买卖新罗人口,并放还奴婢,但仍有很多新罗人愿意留在大唐居住。

      张保皋希望找到一处“心安之地”,他发现赤山村西位于高秀之处,东西南是岩石高山,山峰相连如壁,向西南斜下,山间小溪从西向东流入大海,是个朝阳避风之地。于是,他选中这个地方,作为建设地址。

      地址选好,开始建设。张保皋现场边指挥边实干,在东南烧制砖瓦,不远处开山劈石。山石用来砌地基、套围墙,砖瓦用来垒墙盖房。因是盖寺院行善积德,附近许多老百姓前来帮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年半载的时间,一组寺院建成了,有大殿、配楼、钟楼、讲经堂、僧尼住房、食堂、库房和客房。

      给寺院取个什么宝号呢?因赤山周围山石皆为红色,又因建院时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诵读的是《法华经》,故取名“赤山法华院”。

      法华院长年讲经,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修行清规制度。人事按部就班,设有院主、后堂、西堂、上座、香灯、司火等,还有新罗翻译。当地官府的“押衙”、大使等,兼职法华院所属的寺庄管理、沟通、协调工作。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法华院皆举行法会,每天受戒者约200人,最多时达250人。法华院讲经礼忏,有新罗风俗,也有唐朝风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周边的新罗人也聚到这里,载歌载舞,欢度月圆节日。一时间,赤山法华院成了新罗人往返大唐的驿站和文化活动中心。

      可惜的是,唐武宗在会昌五年间(845),发起毁佛潮流,赤山法华院也未能幸免。这样一座香火缭绕、人气很高的寺院庙宇尽毁,僧尼还俗或流亡。历经千年风霜雪雨和自然侵蚀,山间草木丛生,赤山法华院连地址也被遗忘而找不到了。时光荏苒,直到约1200年后,荣成人根据日本高僧圆仁的游记,考察找到寺院遗址,并重修法华院,这座千年前的古寺才得以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