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居文登县文城东关的毕氏家族,是文登县的望族。从康熙庚午贡生毕钟姬开始,毕氏家族诗书相继,历经数代,代有英才。无论是为官还是为学,都卓绩显扬,名重一时。其中毕子彤、毕宿涛、毕所密、毕承昭祖孙四代尤为突出。毕所密、毕承昭祖孙二人为官时,曾被当地百姓呼为“毕青天”。
毕子彤劝县令上书为民请命
毕子彤,字伊蔚,号澹庵,别号十二峰。其弟子、清代文登著名诗人刘储鲲撰写的《澹庵毕公墓志铭》以及清末史学家张昭潜撰写的《毕十二峰传》中,对毕子彤的生平事迹有详细记载。
毕子彤从小聪慧异常,博闻强识。10岁应童子试,写起文章来落笔成篇。但他却命运不顺,曾先后11次参加乡试,均名落孙山。毕子彤不甘沉沦,矢志不渝,反而愈挫愈勇,更加刻苦攻读各种书籍,学问日渐精进,与当时的赛珠、于式敷、刘储鲲、于熙学以及文登知县王一夔等组织文山诗社,且闻名诗坛。雍正癸卯(1723),毕子彤42岁考取拔贡,第二年中副贡。后在登州书院讲学。毕子彤在乡里扶弱拯困,广施善行,先后收留了数名孤儿,并发誓说:“只要我在就不会让这些孤儿遭苦受欺。”在读书讲学之余,毕子彤遵从父亲毕钟姬的遗嘱,立志于续写《族谱》和《文登县志》。毕子彤认为:“族谱吾宗谊所关,敢不核实?县志乃一县传信之书,敢不慎重?”所以,在整理撰写《族谱》和《县志》的过程中,他遍访耆宿,多方查证,掌握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力求内容真实可信。《文登县志》(雍正乙巳志)为其亲手收集整理,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文登传为孔子弟子申子的封地,后来者知道的很少。毕子彤便向当时的知县王一夔建议,激励申子的后裔刻苦读书,选择优秀者组织奉祀先祖,并在城东修建申子墓,刻字立碑,强化全县崇儒尊教的风气。
毕子彤和知县王一夔交情深厚,还请王一夔担任其家族学塾的老师。当时的清朝,由于苛捐杂税很多,老百姓负担沉重,许多人家不得不远走他乡谋生。毕子彤对此十分关注,便对王一夔建议说:“摊丁入亩政策已经在很多省份实行了,老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很多。但山东还没实行,你可以把文登的情况向山东巡抚做详细汇报,提出申请,巡抚如果能把山东的情况再向皇帝奏请,批准实行摊丁入亩方法的话,那山东六府一百四十个州县卫所的老百姓就都能得到天子的雨露润泽,那你就是功德无量了。”王一夔接受了毕子彤的意见,并嘱咐他起个草稿,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王一夔条陈《抚院四事之一》”的文书。该文洋洋洒洒,用大量的事实和数字,把文登目前社会与百姓的生活现状及相关要求,分析表述得明明白白,入情入理,且真挚感人。文中最后恳请道:“伏望宪台俯采刍荛,恩赐剀切题请,共沐皇仁,东省亿万穷黎,莫不咸荷更生,将见宪台造福于万世,当无穷尽矣。”这份条陈深深打动了巡抚,最后山东也全部实行了摊丁入亩的税赋政策。毕子彤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
毕宿涛刚正不阿革除积弊
毕宿涛,字溥幼,毕子彤的长子。14岁入县学,22岁中举人,乾隆己未(1739)进士,授山西万泉县知县,迁泽州府同知,升吏部员外,转户部郎中,赠朝议大夫、漳州府知府。
毕宿涛少时与文登城内官宦后裔于氏女缔结婚约,后于氏因出痘导致双目失明,她父亲便到毕家商议退婚。毕宿涛的父亲毕子彤说:“等儿子回来问问他吧。”当时毕宿涛10岁左右。他从学中回家,父亲将于氏退婚的事告诉他。毕宿涛马上对父亲说:“媳妇失明就要退婚吗?如果是儿子我失明了,那又怎么办呢?”退婚之事遂不再提起。后来,毕宿涛终与于氏女结为夫妻。
毕宿涛任万全县知县时,正值饥荒之年,县内盗匪猖獗,聚众达到1万多人,历任府、县官吏都无法制服他们。后来,朝廷派兵平剿,盗匪便转入山谷,与官府周旋,继续为非作歹。在这种情况下,毕宿涛的亲友都为他捏一把汗,觉得他一个书生怎么能和这些强悍的盗匪抗衡呢。毕宿涛到任后深入百姓中间访贫问苦,对以前的弊政全部废除,对不遵从教义的予以严惩。并贴出告示:“归农者免死,为盗者杀无赦。”当地百姓自此循规蹈矩,再加上粮食连年丰收,万全县的社会秩序逐渐好转。
当时有位布政使(主管一省行政和财赋的高官)权倾一时,贪赃枉法,下面府县官吏趋炎附势,纷纷巴结讨好这位布政使。州县一级官吏,廉洁自守、刚正不阿,不依附这位布政使权势的,只有毕宿涛一人。后来,这位布政使犯事了,朝廷问罪,那些巴结他的大小官吏人人自危。经过调查,只有毕宿涛与该布政使毫无牵连。为此,朝廷提升毕宿涛为泽州府同知,分管矿业、盐政和缉捕盗贼等职责。泽州的富商大贾与当地官吏相互勾结把持着当地的盐业,从中大发横财,并用这些钱纷纷跑官买官,仗着权势在当地为非作歹,鱼肉百姓,过着骄奢淫逸的豪华生活。当地百姓深受其害,敢怒不敢言。毕宿涛上任后,百姓们奔走相告说:“这位毕大人曾是万全县廉洁的父母官,这回我们有希望了,能够活下去了。”方圆数百里的百姓,纷纷到毕宿涛的衙前告状申冤。毕宿涛找出那些祸害百姓、罪大恶极的富商予以严惩,对百姓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平反昭雪。很快,泽州的盐政秩序平稳有序。
因为显赫的政绩和口碑,毕宿涛接连被提升为吏部验封司员外郎、户部山西司郎中。每到一任,他都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政绩卓著,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后来,毕宿涛年高退休,享年83岁。
毕宿涛生有两子,皆有所成。长子毕子睦由四库馆誊录迁桐柏县代理知县,升兴国州判。次子毕正言,顺天府副贡,先后任台州知府、漳州知府、六部员外郎。乾隆下江南时,毕正言曾陪驾到曲阜观乐。孙子毕亨,嘉庆丁卯(1807)举人,精通经学、天文地理、音韵训诂、孙子兵法等,有“当代经生”之称,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九水山房文存》两卷藏于世,《清史稿》有其小传。
祖孙同享“青天”美誉
毕所密,字退思,毕子彤的孙子、毕宿涛弟弟清河县知县毕宿庚的第三子。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起,毕所密先后在江苏、陕西省的七个州县任职,其清漕弊,决狱讼,雷厉风行,为官清正廉洁,体恤百姓。他曾对属下说:“吾久为州县,最知州县之苦,推诚相待,人亦莫敢欺我。”所属州县受灾,毕所密严督放粮赈灾,下属没有敢贪赃枉法的。这使受灾百姓都能得到救助,民间呼其为“毕青天”。任靖江县知县时,有两个斗殴的,其中一人力弱吃亏了,便杀了自己4岁的儿子,到县衙控告对方谋杀。被告方辩解不清,只得屈招认罪,但凶器却提供不出来。毕所密审案时,发现控告方神色可疑,私下察知其有个9岁的女儿守家,便派差役到其家中对女孩说:“你父亲让我来拿杀你弟弟的那把刀。”女孩便揭开地板将刀取出交给差役,此案迅速得以查清。毕所密在陕西咸宁任内,恰逢白莲教起义,他率兵镇守西安南关,击退白莲教徒的进攻,因功提升为西安府知府,代理陕西按察使。后病逝于任所,当地居民塑其肖像奉祀于城隍庙内,并刻有《毕公祭文》。到场祭祀哀悼的百姓,每天达上千人,足见毕所密在当地百姓中声望之高。
毕承昭,字曼年,号香南。毕所密之孙。毕承昭自幼随父亲毕以恒在扬州读书。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授浙江桐庐知县,历任7县,皆有政声。后升任定海同知,代理宁波知府。鄞县由于赋税太重,激起民变,数千人聚集山林与官府对抗,浙江巡抚发兵围剿,民众败退深山继续抵抗。毕承昭单骑驰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民众遂放弃抵抗,悉数解散。毕承昭因功升为宁绍台道。他体察民情,为官清廉,关心民众疾苦,所属州县无冤狱,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稳定,民间有“毕青天”之称。后升任安徽按政使、浙江布政使。咸丰四年(1854),改任安徽布政使,兼署巡抚。咸丰八年(1858),调任广东布政使署巡抚。
毕承昭秉性耿直,不畏权贵,为政宽和,择人、交友、选士注重人品德行。道光二十七年(1847),菏泽马新贻与其同科进士合肥李鸿章,相约持帖前去拜访毕承昭,但毕承昭鄙夷李鸿章的为人,只收马新贻为门生。清同治元年(1862),毕承昭卒于家中,时年50岁。
(梁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