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首批30个普通高中省级学科基地,我市推荐参评的威海市第一中学(信息技术)、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物理)、荣成市第二中学(语文)3所学校学科基地全部入选。
为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省教育厅启动实施了强科培优行动,引导普通高中由分层办学向分类办学转变,通过推进特色高中和学科基地建设,引导学校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形成“校校有特色”“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我市在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创建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有效路径,分两批遴选了11所学校12个课程(学科)基地作为市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和特色高中建设试点项目,涵盖文学、理工、科技、艺术、体育等多种类别,引导学校以课程基地建设为抓手,选择不同的特色发展之路。
坚持系统规划。我市2018年出台《关于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每所高中至少要启动1—2个课程(学科)基地建设,并将其作为特色高中建设的必备条件。不断加大资金支持,设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资金,列入财政年度预算,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强化培训提升,将课程基地及特色高中建设列入年度培训项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人员、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力度。重视专业指导,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专业引领和指导作用,帮助学校从顶层设计上厘清特色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路径。同时,借力“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国家级教学成果项目,制定我市“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项目等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计划。
鼓励因地制宜。各学校根据地域资源优势、学生发展需求、师资状况以及学校自身的文化传统等,以课程(学科)基地建设为载体,从建设目标、基础条件、建设内容、效能分析等进行总体规划,自主选择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和发展模式,探索自身发展特色。从体现学科环境的硬件建设入手,以丰富教学情境和直观体验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型,不断打造特色教学环境,并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建设能体现特色学科核心价值的课程群,让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感受学科魅力。目前11所市级试点学校已开发了科技创新等四大类特色课程300余门。多措并举培养特色教师,激发教师教学改革潜能,逐步建立以名师、名校长为带头人的教师创新团队,推进课程基地建设。
加强多方合作。建立普通高中与高等院校联合育人机制。立足11所驻威高校、辐射市外高校,普通高中通过大学先修课、综合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与高等学校深入合作、联合育人。威海一中与复旦大学合作建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室,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发中医药特色课程和中草药基地,获评全省首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威海实验高中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启动了省内首个哈工大“小卫星基地班建设”。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所合作。威海实验高中与中国航天十二院合作命名“钱学森实验班”,投资560多万元建成国内唯一的一所钱学森航空科技馆。与高新企业合作。威海一中与威海广泰集团合作建设广泰智能车实验室,与威海华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无土栽培课程;荣成三中与爱伦湾智慧化海洋牧场等联合打造特色教育发展共同体。
健全评价管理。以评促建。采用学校申报、区市初审、市级遴选的程序,开展市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试点项目认定工作,重点关注基地建设规划、教学环境打造、特色课程建设、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情况。动态管理。对11所市级试点学校实行动态管理,有效期3年。建立季度调度通报制度,目前已印发7期通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督促学校进一步优化完善试点工作。
我市将继续把课程(学科)基地建设作为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强化专业支持,指导各学科基地围绕特色学科积极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教学案例、教学成果,在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引领全市学科教学质量提升上发挥示范作用。(来源:威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