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故事中的威海㉚ | 全真教创立故事

2022-01-15 编辑: 宋倩

      读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时,里面有一位高人从未真正露过面,读者只是从他人的转述中领略其丰采,那个人就是王重阳,全真教的创始人。写武侠小说的金庸是想象一流的大师,可以写出许多让青少年们如痴如醉的情节来,可以编造出无数的似乎很有道理的武学神功来。但是,对王重阳和全真七子的描写,并非完全凭空编造,因为历史上确实有那么一个人,他就叫王重阳,而且也的确是文武双全。他手下的确有七大弟子,这七人全是胶东半岛人,其中四位是今牟平人,一位是乳山人,一位来自栖霞,一位来自莱州。这些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

      据史书记载,王重阳生于1112年,那时正是宋徽宗当政、北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他原名中孚,大概是出于《易经》上的话:“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

      他的老家在陕西咸阳大魏村,家业丰厚,早通经史,表明他的家境不错,而他从小不仅刻苦读书,又练习武艺。

      金源寿所著《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集祖碑》中说,王重阳:“弱冠,进修士举业,籍京兆学府,又善武略。圣朝天眷(1138—1140)间,收复陕西,英豪获用。先生于是捐文场,应武举,易名德威,字世雄,其志足可知”。这清楚地表明,王重阳早年从文,后来一度弃文从武,而且武功肯定不错,否则不会参加“武举”。但在王重阳生活的时代里,他的老家,也就是当年陕西一带,并不在大宋的管辖范围内,而是被女真人所建的金国所统治。金人扶持了一个汉人的傀儡刘豫建立了伪齐政权,代金行使管理权。在这样的情形下,王重阳也曾在金政权下当过小官,然而他的内心异常苦痛,因为这等于是为外族统治者做事,充当了“汉奸”的角色,所以他总想摆脱这种令他不得开心颜的生活。

      王重阳想改变自己的现状。经过多日的思索,他最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离家出走,去过另一种生活。他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独自一人离开老家,一路乞讨,来到了终南山。在这里,他挖掘了一个很大的坑,将自己完全埋进去,白天除外出乞食外,其余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修炼上。为了不受外界干扰,他手书“王害风之灵位”放在洞的外面。有好事者常过来观看打坐修炼的王重阳,有人问他这是住的什么房子,他道:“活死人墓。”自此,终南山一带没人不知道有个“活死人墓”,里面住了个出家的疯子王重阳。

      王重阳在“活死人墓”待了7年,苦心修行。当感觉自己可以独当一面出来传道后,他也曾想在他的家乡陕西一带收徒传道,然而当地民众对他新创的道家思想却并不接受,响应者寥寥。王重阳感到再在陕西待下去,不会有多大前景,于是他决定舍弃那个苦心经营多年的“活死人墓”,沿着当年秦始皇去东海寻找长生不老药的路线,到山东去,到胶东半岛去。这时的他已有55岁。

      他一路东行,最后到达了昆嵛山下的宁海州(治所在今牟平)。在这里,他首先招收了两个学员,是一对夫妻,夫叫马钰,妻叫孙富春。

      马钰是当时宁海的富户,号称“马半街”,他自小对道家思想就很是向往,好赋诗饮酒,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孙富春也是一个才女,嫁给马钰后,他们夫妻生了三个儿子。王重阳到宁海传道后,马氏夫妇立刻赶去设茶相迎,双方相谈很是投机。王的学问与思想,让马深为钦佩,孙富春也是心服口服。夫妻商量后,决定出资为王重阳筑庵,并同时拜其为师。庵建好后,便命名为“全真庵”,而马钰与孙富春入道后,则分别改名叫马丹阳与孙不二。

      有了落脚点后,王重阳紧接着又收了一个宁海的徒弟,叫谭玉。谭玉为人有大义,不修边幅,投身王的门下后,改名为谭处端。

      王重阳收的第四个弟子是来自栖霞的丘处机。此人聪明异常,悟性极高,他后来的成就高于其他六位师兄弟,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尤其曾帮助成吉思汗成就霸业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

      第五个弟子叫刘处玄,莱州人,自小失去父亲,以孝道闻名乡里。在认识王重阳前,他就有些道根,曾写诗表达了他的人生理想:“武官养性真仙人,须做长生不死人。”他对金钱美色全然不顾,平日里放荡不羁,常饮酒到酩酊大醉。王重阳携马、谭、邱三人到他家乡传道,刘欣喜万分,拜王为师。

      王重阳后来又收了两个弟子,一个叫郝大通,是牟平人,原名郝太古。虽然他父亲去世早,但他们家却是宁海州首富,其兄郝俊彦中过进士,当过金朝的大夫和昌邑县的县令。但郝大通自小对当官就不感兴趣,他读了很多儒家的经典,最喜欢《易经》,在遇到王重阳前,以在街头算命为乐。在金大定七年,王重阳见郝大通的第一眼,就为他的气质所吸引,感到这人不同一般。郝恭敬拜重阳为老师。

      另一位叫王处一,一说他是牟平人,但据有关专家考证应是现在的乳山人。此人小时就一心向道,在遇王重阳前,就出家到文登牛仙山庵。这样,王重阳大师,从陕西到胶东不到三年,就招收了马、孙、谭、丘、刘、郝、王七大弟子,这七人也就是全真道历史上有名的“全真七子”。他们的形象在《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里都有充分的展现。王重阳创全真道,在胶东得以广泛传播,除七大弟子外,昆嵛山方圆数百里,各地都有全真道观,都有全真教徒。

      王重阳在胶东半岛,收了七大弟子,并通过这全真七子广泛宣传他的三教合一的思想。他本人的足迹遍及宁海、文登、福山、莱州等地。他还在文登的姜氏庵创立了三教七宝会,在文山建三宝宫,宣讲全真教义。一时间,全真教在胶东可谓红红火火,热闹非常。而金人统治的无暇顾及,为该教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那么王重阳的主要思想学说是什么呢?概括地讲,就是他主张将儒释道三家思想并为一统,他认为“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在他看来,三教宗极之旨都源于仙圣佛以心所体之道,而道作为宇宙的最高准则,是唯一无二的,故三教本是一致的。他还传播三教平等、三者一家的思想主张。在《金关玉锁诀》中,他说:“三教者如鼎足”,如树干树叶树根不可分割。他在交游与收门徒时,不分门户,不讲其原来的信奉。可谓遇儒谈儒,遇佛言佛,遇道说道。主张“三教合一”,也就成为王重阳与他的全真道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在胶东三年,眼看着全真道已打下基础,王重阳与他的弟子决定西进,想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其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张,但走到开封时,58岁的一代宗师竟病逝于一个小旅馆里。时为1170年。

      王重阳去世时,有马、谭、刘、丘四大弟子在身边,这四位弟子经千辛万苦把师傅的遗体送回了陕西终南山,埋葬在当年他修行的刘蒋村。

      王重阳的一生,可用他自己的一首诗来概括其人生历程:

      一住行窝几十年,蓬头长目走如颠。

      海棠亭下重阳子,莲叶舟中太乙仙。

      无物可离虚壳外,有人能悟来生前。

      出门一笑无拘碍,云在西湖月在天。

      王重阳去世后,其七大弟子不负师望,努力将全真道发扬光大,并又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小派别——马丹阳创“遇仙派”,谭处端创“南无派”,丘处机创“龙门派”,刘处玄创“随山派”,王处一创“嵛山派”,郝大通创“华山派”,孙不二创“清静派”。

      这全真七子,若从岁数上看,孙不二最大,她生于1119年,只比王重阳小7岁;她的丈夫马钰与谭处端都生于1123年,小她4岁;下面几位岁数都相对小一些,依次为生于1142年的王处一,生于1147年的刘处玄,生于1148年的丘处机和岁数最小、生于1149年的郝大通。当王重阳病逝时,马谭刘丘四位在陕西为师傅守孝了三年后,当即各表志向,然后分开,按自己的志向去创立一支门派;而孙不二、王处一与郝大通还在胶东一带传教,后也各立一派。

      马钰埋葬王重阳后就留在了师父坟墓旁边,手书“祖庭心死”条幅,以示誓死修道之志。他在那里建了极其豪华的重阳万寿宫,又名祖庭,并以此为中心开始传播全真教。他自己在那里苦修的时候,未忘其他师弟,常以书信与之联系,鼓励他们加紧修行,认为人生“何须求富并求贵”,而“研究性命好生涯”。马钰在关中传道,成绩斐然,招收了不少弟子,著名的就有十人,后人尊之为“玄门十解元”。1182年,他携弟子回到胶东故里,再到昆嵛山,经紫金峰时,为其气势所惊,连呼:“此洞天福地名胜也!”于是在此修“契遇庵”。1183年,马钰卒于莱阳游仙宫,享年60岁。

      在马钰师兄弟一行安葬王重阳的第二年,孙不二到洛阳一带招徒传道,终有大成。1182年去世。

      王重阳以他深刻的思想与坚忍不拔的意志,从遥远的陕西到胶东半岛,创立了全真教,提出了“三教合一”的观念,培养了七大弟子,影响深远,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值得有心人深入持久地研究。

      点击链接购买图书

      (鞠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