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光威集团:人才“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

2022-01-21 编辑: 仲鹤

      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镇办工厂到“钓鱼竿龙头”,再到“碳纤维之王”,光威集团不断解决各类“卡脖子”技术,用一连串响当当的成果,诠释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在企业转型进化之路上,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光威复材”)是光威集团当之无愧的“台柱子”,人才则是“台柱子”的“王牌”。

      近年来,光威复材以内生式培养成长为基础,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招引力度,完善薪酬福利配套措施,成功建设起优秀的管理、技术和业务团队,为公司发展战略和业务拓展提供了持续完备的用人保障。

      培训+奖励 造就“大咖”频出

      2021年底,光威复材机械加工车间主任谷大伟得知一个好消息——自己被评为“齐鲁工匠”。在此之前,他还获得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轻工行业大国工匠等荣誉称号。他坦言:“能有今天的成就,多亏了公司的培养!”

      1999年,刚毕业的谷大伟一头扎进光威复材,这一待,就是23年。23年间,他从学徒到师父,再到“齐鲁工匠”,每一个身份的转变都离不开公司的培养和支持。“公司每个周都有例会,回顾上个周的技术难题,每个月有技术培训,每年还有技能比赛。”谷大伟表示,公司通过师徒结对、技术攻关等方式,帮助大家进一步提升技术,自己也正是通过这些方式,日积月累、不断成长。

      据统计,2021年,光威复材共开展114场培训,针对入职大学生、中层干部分别开展了“雏鹰”“雄鹰”培训计划,进一步提升人员岗位技能水平。在此基础上,光威复材还专门为技术研发人员提供职称、专利、论文等补贴,激励员工不断开发创新成果。仅以谷大伟拥有的高级技师职称为例,每月可获得500元奖励,而获得“齐鲁工匠”等荣誉称号员工还将在春节前再次获得奖励。

      完善的培训和奖励机制,极大提升了员工自身能力,充分激发了创新动力,造就了“大咖”频出的现象。目前,光威复材共有首席技师1人、高级技师25人、技师13人。相比2021年,中级职称和高级技师分别同比增长60%和92%。公司现有职工1945人,司龄5年人员占比为48%,较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稳定率连年提高,员工忠诚度稳步攀升。

      平台+福利 引得“凤凰”纷落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要靠高素质人才团队实现。

      丛庆与妻子都是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硕士,“当时公司去学校招聘,考虑到公司在业内的地位,我和妻子选择了这里。”丛庆坦言,对于当时的他们,光威复材这个平台具有无限的吸引力。

      事实证明,丛庆的选择是对的。如今的丛庆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结构设计工程师,中间虽然面临过转专业的不适,但在公司全方位的支持下,丛庆成功完成了自我蜕变。“研究课题时如果遇到‘卡脖子’难题,公司会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如果感觉自身能力不理想要外出学习,只要是合理的要求,公司就会出资让你去学习。”丛庆表示,依托公司平台,自己有了许多参与行业技术交流的机会,每一次的交流碰撞,都帮助自身实现了能力提高。

      除了平台带来的成长机会,公司完善的福利配套措施也让丛庆惊喜不已。“我们入职就可以申请大学生公寓,我和对象领证后又申请了福利房,每天在食堂吃饭不用花钱。”丛庆说,正是这些福利政策,让自己不用为生活烦忧,更加专心研究技术。

      丛庆的例子,并不是唯一。近年来,光威复材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思路,聘请国内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的多位权威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并与国内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仅2021年,就在行业对口44所高校内开展47场校园招聘,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公司还多措并举加强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逐年提高人员素质和人才质量,公司现有大专以上学历708人,同比增长10.28%;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96人,初级职称67人。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借助威海地区高校资源优势,与哈工大、山大等高校加强合作与联动,争取培养更多的产业高端人才,促进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实现共赢。”光威复材行政管理部副部长刘艳萍表示。(Hi威海客户端记者曲黎悦 通讯员 于鹏凯 薛德帅/文 孙大伟/图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