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王瑞青:历尽千帆 仍是少年

2022-01-27 编辑: 仲鹤

《山东画报》2022年两会专刊

王瑞青作品介绍

      王瑞青:历尽千帆 仍是少年

      山东工艺美术院美术馆二楼的一隅,有一间有些凌乱的办公室。这就是王瑞青平时工作的地方。在他办公室的下面是上六千多平米的展览馆,这里常常举办重大的展览。他,这位被艺术围绕着的艺术家,对展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如数家珍,甚至连空了的展位都知道它们去向何方。

      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的王瑞青,时尚的打扮,对现代艺术的了解,让他看起来与其他执笔弄墨之人略显不同。

童年的照片(前排中间)

1990年 大学一年级拍摄《华港大暴动》电影

1991年 大学二年级绘制山东青年干部管理学院效果图

      年少多轻狂 幸得贵人识

      王瑞青读中学时,书本还是很珍贵的东西。而热爱绘画的他,热衷于在书本上涂涂画画。书本上凡是空白处,都被他画上了自己喜欢的形象和物件。有一次,他因为在课本上画画与老师产生了冲突。争执得有些激烈,引来他们英语老师的关注。英语老师问清了原委,翻看了他的书本后说:“这是人才呀,要好好培养。”

      这位英语老师是王瑞青的贵人,人称徐老太太,自幼博览群书随父在国学习生活,见多识广,爱才惜才。她不仅肯定了少年的才华,安抚了少年的心,还带着王瑞青去上海看展,开拓视野。后来,她还帮王瑞青找了专业的绘画老师。

      “一定要走出来,考上更好的学校。”徐老太太的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王瑞青的脑海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漫漫求学路,恩师的嘱托,内心的追求,王瑞青在学艺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正如他的调侃,“我还是少年,学无止境,未来可期。”

      1989年 考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08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获硕士学位

      不囿于一隅 不执于一端

      2008年8月8日,对于全国人民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北京奥运会开幕。对于王瑞青个人来说,也是个特别的日子。他的中国艺术作品展《人像与神像》在德国柏林开展,这是他第一次在国外举办画展。王瑞青妻子曾留学德国,因为妻子和另一位友人的牵线搭桥,使他与德国一家画廊签了约,然后才有这一次的展览。

      这次展览,对于王瑞青来说,只是“走出去”的一个开始。此后,他又在德国波恩、韩国大邱、比利时布鲁塞尔、法国斯特拉斯堡、卢森堡等多地办展参展。近两年,疫情阻挡了他“走出去”的脚步,但却改变不了他为艺术痴狂的心。“我正好可以静下心多思考、多沉淀,画一些传统的东西。”不走寻常路的他,常常让人觉得他只懂艺术设计与展览策划,不会画画。他想趁着这个时期,把自己传统花鸟画的另一面呈现给大家。

      王瑞青是多面的,他追求的艺术也是多面的。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他绘画用的工具,国外购置的刮板、胶皮滚子、带着乡土气息的小笤帚……各种工具,应有尽有。他形容自己对艺术是“为我所用,不择手段”。在他举办的抽象水墨画展《墨·漠》中,作品大都是融合传统与现代,以捶拓、积墨、渍染的方式进行创作的。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他一直乐于尝试,不怕失败。

2008年《人像与神像》作品展中,与中国驻德国公使文化参赞董俊新先生进行交流

2004年 西藏采风

西藏人物

69cm×120cm 2004年 水彩纸

《人像与神像》参展作品

72cm×72cm 2004年 宣纸

《人像与神像》参展作品

69cm×139cm×4 2004年 宣纸

《人像与神像》参展作品

69cm×139cm×2 2004年 宣纸

2008年王瑞青与意大利著名当代艺术家马克 · 雷尼欧以汶川地震为主题创作了大型装置艺术作品《震后的中国 走向世界》

《震后的中国 走向世界》参展作品

  

鲁川相连 共建家园

2008年 海报

2018年8月 “墨 · 漠 王瑞青艺术作品展”在比利时布鲁塞尔ODRADEK艺术空间开幕 接受新华社专访

2008年 “墨 · 漠 王瑞青艺术作品展” 为嘉宾介绍作品

2019年 “驭墨:布鲁塞尔水墨周2019”工作坊与学术交流活动 现场作画

      不忘初心 为时代策展

      王瑞青不仅是一位艺术家,还是一位著名策展人。每当说起策展,他总是滔滔不绝,过程虽然辛酸,但是结果都是令人满意的。

      威海乳山胶东育儿所,是他全程策划参与的一个项目。说起这个项目,他很是骄傲。“有了胶东育儿所,那些不为人知的乳娘故事,才会被更多的人知道。”2016年5月,他接到这个项目。做方案的时间很紧张,为了更好地了解乳娘这个群体,他就在当地跟了解这个群体的人交流,力求获取更多信息。一边是学校的工作,一边是这个项目,他常常两地奔波。他还为展览馆绘制了乳娘像,他全情投入其中,常常被乳娘的故事感动。

      他自嘲是一个多事的策展人。王瑞青认为,“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他曾因为解说员说得不够感人,而把人骂哭。勿忘国耻,心存感恩,他希望胶东育儿所红色教育基地能造福当地的百姓,教育后人,因此他还和当地一起策划了胶东育儿所、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等串联起来的红色旅游线路。

      做策展人,王瑞青是认真又用心的。继乳山胶东育儿所,威海刘公岛东弘炮台,省委党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展馆之后,他又做了一个有关于母亲的展览——《时代光影·致敬母亲》影像巡展。他希望看到这个展览的人,看到的是一种对母亲的回望,是少年对母亲的依恋,触碰内心深处的温暖。

      艺术,在他的心里,是不容妥协的,无关年龄、无关世俗。

      历尽千帆,初心不改,心存感恩,王瑞青,在艺术道路上,愿做一世少年。

“乳山胶东育儿所” 环境设计

“乳山胶东育儿所” 室内设计

刘公岛东泓炮台展览馆

展馆设计与施工

展馆设计与施工

竣工后展馆室内现场

担任 “时代光影·致敬母亲” 影像巡展策展人

“时代光影·致敬母亲” 影像巡展 向观众介绍展览

花鸟画及工艺美术作品

踏雪觅诗

37cm×56cm 2021年 纸本水墨

春 意

30cm×50cm 2021年 纸本水墨

雄视万山

30cm×50cm 2021年 纸本水墨

气吞云梦

37cm×56cm 2021年 纸本水墨

雄 风

37cm×56cm 2021年 纸本水墨

暮 归

42×42cm 2009年 宣纸

〈 比利时布鲁塞尔ODRADEK画廊收藏 〉

柔与钢

53cm×58cm 2009 宣纸

符合图像

30cm×30cm×3×6 2008年 宣纸

古版新裁 线描齐鲁

240cm×240cm 2004年 珐琅彩

〈 2004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壁画展 〉

冰茧 · 2008

2008年 玻璃

      〈 2009年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艺术设计展 〉

2009年 锻铜

王 瑞 青

署名王老六,号虚静

      生于安徽淮北,先后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获硕士学位。策展人,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策展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壁画艺术研究院理事、研究员,曾担任山东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08年签约德国高尔卡画廊。作品入选第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入选第一、第二届中国壁画大展并获工艺成就奖,入选第七届中国体育美展。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博物馆、美术馆及私人收藏。

      在长达3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始终探索于艺术设计、展览策划、绘画等多个领域, 在其不间断的变化与充满张力的创造中,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诸多节点贯穿如一。(来源:王瑞青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文/张媛媛 王医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