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全国仅存的一座秦代疆界碑,藏在山东威海!

2022-01-31 编辑: 仲鹤

      威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远古至今,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为讲好威海故事、传承威海文化,政协威海市委员会主编出版了《故事中的威海》一书,从地域记忆、家族印记、历史往事、文化名人、政界良吏、沙场铁骨等主题入手,收集整理了一系列好故事。即日起对书中故事进行连载,欢迎关注!

第一章 地域记忆

《秦代立石李斯碑》

文字:李传来

      成山头在中国海岸线最东端,直插入海,悬崖峭壁,群峰连绵,惊涛骇浪,气势雄伟,是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晏子春秋·内篇》中载,齐景公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文中转附指烟台之罘山,朝舞则是威海成山。朝舞的意思,《孟子·正义》中释曰:“朝舞”,乃“朝日乐舞”。有解释说,成山山头景色万千,连朝日也为之起舞,恋恋不忍离去。亦有解释为祭拜太阳的举行的大型乐舞仪式。

宁志浩 摄

      如此边陲秀美重地,吸引了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他曾两次巡狩成山,宣示大秦帝国,立石颂秦德,勘定国界,欲入海中神山求不死仙药。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第一次东巡成山,曰:“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第二次是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曰:“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

来源:《故事中的威海》

      如今成山三山南峰上,残存半截石碑。此碑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成山山头时,命丞相李斯写下了:“秦东门、天尽头”“狱讼公所”小体,镌刻立于成山顶峰。因年代久远,石碑断成两截,上半截有字部分沉入大海不知去向。现存山顶的残碑,底座高120厘米,宽145厘米,厚75厘米。从碑石的结构和埋入土中的碑基,按如今的尺寸来推测,原碑有3米高。有专家说是“丰伟巨制”。据专家考证:此碑石质为水成岩,俗称青石,来自潍坊以西地区,与成山的火成岩石质决然不同,确实是秦朝立石。始皇立石成山,主要是为了颂秦德,颂德就是表功,“表”字同“标”,即后世所说纪或志的意思。据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文登县成山条引伏琛《齐记》中云:“始皇欲渡海,立石标之为记。”这证明,在晋代还流传着秦始皇在成山立石标(表)海的事。有考古专家说,成山立石作为秦帝国的疆界碑,不仅仅是成山头保存下的唯一一件秦始皇文物,也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一座秦代疆界碑。

      这块千古奇碑,有6个名称,即发碑石、法碑石、李斯碑、秦皇碑、天尽头碑、秦代立石。附近民间传说叫“发碑石”,认为这个碑是外来石,与成山的石质不一样,像是从山上长出来的,认为可以升发增长而得名。“法碑石”这个名称,经专家深入考古研究有两个含义:法碑就是御碑,即皇帝立的碑;“发”是“法”的误解。称其为“李斯碑”,是据道光版《文登县志·卷十》中载:“天尽头诸石刻,‘秦东门、天尽头’‘狱讼公所’,相传秦始皇东游成山李斯篆”。“秦皇碑”则是指此碑是秦始皇或秦代而立。“天尽头碑”,指碑上有“天尽头”字样,反映了成山头也是天尽头的意思。“秦代立石”,是1988年10月15日在“成山头历史学术研究会”上,荣成政府部门根据县志办公室的意见,推出的概念,后被各学派接受。如今,这个红字“秦代立石”方碑,就立在古老的“李斯碑”旁边,等于一个指示碑了。至于碑上“狱讼公所”4字,狱讼是讼事、讼案、诉讼者的意思;公所,即官府,指的是成山这里为秦代官府,代表秦朝。

刘彬 摄

      这个秦代立石及李斯碑,为什么成了断残之碑?雍正版《文登县志·艺文》中载:“秦始皇东游成山,有相斯篆‘秦东门、天尽头’‘狱讼公所’诸石刻,自来上官索取,吏胥印拓,往往扰害居民,明末掷诸海,以没其迹,殊为憾事。”道光版《文登县志·卷十》中载:“明时,上官索取,吏胥印拓,民被其扰,沉诸如海。”道光版《荣成县志》亦有同样的记载。此碑上的小篆,是秦代统一天下文字的丞相李斯独创篆就,名人效应和人文历史价值巨大,达官显贵纷纷前来拓索。当地官员和百姓不胜其扰,于是就有人指使将碑的上部文字部分砸断,扔沉海中,实在可惜。

      可沉入海中的李斯碑,后来又被人打捞上来。雍正版《文登县志·艺文》中载:“今故老虽亡,或尚有传闻能知其地者,好古有力之家,搜而致之石文石上,拓本既易,亦不扰民,真一快也。”这是说,后来有人知道李斯碑的沉海地点,被喜好古物的人士搜索捞了出来,放在石头上,这样容易拓印,也不扰民,成为一大快事。雍正《文登县志》的编写时间,距明末仅80多年,这个记载应该准确可信。后来有人说,这块残碑就埋在现日主祠东南的墙基中,因日主祠是历史古迹不会随意拆除开挖,此说是真是假只能待日后考证了。

刘彬 摄

      秦代立石李斯碑,为什么只有“天尽头”等字样而没有辞赋呢?立石做表(标),是上古礼制,有歌功、志庆和标界的意图,可起到宣传政绩、统一思想、维系民心的作用。秦始皇非常看好巡狩立石,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载,其先后在全国各地立石6座,仅东行齐鲁就立5座,成山立石即为其一。立石刻辞颂功,是秦始皇巡视齐鲁故地的一大为政发明。

      刻辞等于秦始皇颂秦德的“政治广告”。如首篇邹峄山立石的刻辞:“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这告示人们,天下已经统一,战争之害将不复存在。第二篇刻在泰山立石:“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这是向齐鲁臣民宣布,秦始皇仍然尊重实施儒家的传统礼教。第三篇琅琊立石:“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者。”它告诫人们,秦帝国辽阔的疆土亘古未有。在芝罘的立石,有两块刻辞,同样是大力颂扬秦德。秦始皇成山立石,因在地之东极、天之尽头、人迹罕至,以昭示国界为主,有字即可,刻辞则无所谓了。李斯碑虽然没有刻辞,但此碑无辞胜有辞,其深刻寓意不是其他立石所能相比的。经历了2200多年的风风雨雨,秦代立石之李斯碑,仍然屹立成山之巅,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历往事。(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传来/文 宁志浩 刘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