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号子和渔家秧歌是渔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渔家人中一代代流传下来,现已成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渔民号子
“嗬来嚎,嘿——嚎……”每当这气冲云霄的渔民号子声划破云天之际,渔家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与狂风巨浪搏斗的画面似乎惟妙惟肖地呈现在眼前。小城石岛有百公里海岸线,居住在这里的渔民自古以打鱼为生,世世辈辈的海上生活,养成了他们纯朴、豪放、粗犷、坦率的性格。

勤劳勇敢的广大渔民在长期与大海、大风、大浪的抗争中,在繁重的生产实践里,不断创造出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渔民号子。它作为渔民生产劳动中不可缺少的古老歌谣和精神号令,在石岛当地广泛流传。渔民号子既有鼓舞情绪、调节精神的作用,又有指挥生产、协调动作、统一行动的功能。

随着时代不同,渔民号子不断发展和变化,由最初简单的音节、无调子的形式,逐步演变为有调式和唱词,且内容丰富的渔民号子。特别是在50—70年代,渔民号子最为兴盛,其音乐性、节奏性、实用性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形成了气势雄浑、喊唱交替的荣成渔民号子。

渔家号子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民族形式,深深扎根于胶东沿海民众的丰厚沃土之中,世代发展、辈辈相传。
渔家秧歌
自古以来,荣成沿海一带渔民就以海为伴,世世代代以打渔为生,特别是石岛,明清时期就发展成为渔业捕捞的聚集地,成为我国北方有名的商埠。荣成渔家秧歌,就是在这样的海洋地域和渔业繁荣的历史条件下逐渐演变形成的。荣成渔家秧歌分布在荣成沿海各地,南部的大鱼岛村是典型代表。

渔家汉子出海前和出海归来,村里的妇老、童稚会自发地以一种热烈、喜庆的扭、跳、摆、逗的秧歌形式送迎。荣成渔家秧歌以大海为背景,展现渔家人战天斗海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配上特有的海带、海贝、海参、鱼虾等形象道具,透着浓重的海韵文化特色,洋溢着大海的味道,深受群众喜爱。

荣成渔家秧歌的舞蹈动作来源于海上生产和渔家生活,十分接地气,包括:扇子舞,身着漂亮服装的表演者,腰肢扭动,双臂抖扇,风姿绰约。海带舞,一抖一铺,取自人们平日里晾晒海带的基本动作。海贝舞,两扇贝壳一开一合,活灵活现。海参舞,形似海参的褐色大刺滚子晃动蹦跳,很是逗人。彩绸舞,女人挥舞彩绸,似云如霞飘然于舞台之上;男人腰扎红绸带,穿着乳白色马甲与褐色宽裆裤子,在舞台上扛抬渔网,挑着鱼虾大筐,用力打橛,摇动大橹,大碗喝酒,高喊渔家号子,唱着“哩根楞,哎嘿哟……”场面很是震撼。

荣成渔家秧歌,体现了渔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延续了荣成传统文化的生命,承载着渔民勇闯大海、不畏惊涛骇浪的精神,记载了渔家人凝心聚力、团结协作的精气神。荣成渔家秧歌,增强了渔家儿女之间团结奋进、凝聚人心的力量,树立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荣成渔家秧歌,在千里海岸上舞出独具荣成特点的海韵特色。(来源:港城石岛)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谭立勇
编辑:梁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