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127—200),字康成,东汉末年北海郡高密县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后汉书·地理志》等记载,郑玄曾“客耕东莱”,并在此收徒讲学。据光绪版《文登县志》、道光版《荣成县志》等记载,郑玄客耕讲学之处就在今文登区、荣成市一带,他对当地的社会人文历史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郑玄自幼聪颖好学,志向远大,因家庭生活所困,20多岁才得到去京城洛阳“太学受业”的机会。求学期间,先后师从著名经师第五元先和东郡的张恭祖、涿郡的卢植等大德鸿儒,学识大有长进。后来又投拜在关西扶风马融门下为徒,勤学苦修3年,终于学成返乡。当他辞别恩师回归时,马融不无感慨地对徒弟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指他的学说将会随着郑玄传播到东方。
郑玄在外游学10余年,40多岁才回到家乡。为尽孝道,他决心陪伴父母安度晚年。无奈天意不遂,贫穷又遇灾年,迫使他不得不外出逃难。其时,郑玄已名闻天下,追随他的学生很多。《后汉书·郑玄传》中载:“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所谓客耕,就是寄居在他乡租种田地过生活;东莱,就是东莱郡地,相当于今天胶东半岛一带。
郑玄在东莱“客耕”的时间,据考证大约在167—184年间。具体地址,正史没有说明,但在胶东不少地方史书中确实记有各种郑玄客耕的传闻。其中在威海地区流传着两种说法:其一,长学山说。光绪《文登县志》中载:“长学山,在城西四十里,汉郑康成隐此教授生徒,有康成讲堂。”“长学书院,在城西三十里长学山阳,今为圣皇庙……盖先代郑司农设教处。《(后)汉书·郑玄传》客耕东莱,即此处也。”其二,不夜南山说。道光十九年(1839),荣成知县李天骘与例贡岳赓廷动议纂修《荣成县志》时,曾谈及荣成乃“秦皇汉武游幸之所,康成教授之区”,并修志以记。
光绪版《文登县志》中,有七八处记有郑玄在文登长山学(今文登区米山镇长山村)一带活动的资料。因此,现在一般学者多认为,此说可信度极高。
长学山阳有元代“宣武将军管军总管兼领东征汉军招讨使司事刁通墓”,墓前立有至元十九年(1282)碑云:“故老相传,长学山乃先儒郑司农讲学之所。西接昆嵛,东俯昌水,南揖沧海,北据甘泉,蔚然而雄秀,宜笃生英杰之士。”此碑之东一里,有明崇祯六年(1633)“圣皇庙”碑:“山名长学,先代郑司农讲学处也。”这是境内最早郑玄在长学山讲学的记载。此后,在清末文登的“乡贤祠”中,郑玄还与其他26位文登籍历史贤人一道享受后人的祭祀,并且其“木主”一直居乡贤祠首位。在今天的长学山周边,一直流传着郑玄在此教书的故事,有的村民还在房前屋后栽植“康成书带草——麦冬(沿阶草)”。不仅如此,在长学山前,考古专家还发现康成讲堂和古郑家庄遗址。长山山崖上有清雍正年间镌刻的“长山书院”字样。所有这些迹象表明,郑玄在文登长山学讲学的记载是可信的。千百年来,文登人一直在传颂郑玄。他的高风亮节和渊博知识,给文登人民以深远影响,可以说开“文登学”之先河。郑玄的办学精神对后世文登学子都是很大的鞭策与鼓励。自唐代至清代的科举考试,地处偏僻东陲的文登县,一直科甲不断、人才济济。
道光《荣成县志》以及光绪《文登县志·寓籍》皆引《三齐略记》云:“康成居不夜城南山中教授。”不夜城位于荣成北部,从地理位置上讲,南山系指今荣成伟德山脉。迄今不夜周边村庄的人仍称伟德山为南山。另据民国《荣成县志续稿》中所记,位于古迹顶南麓今崖西镇院东村西的集贤寺址,原名集贤院,相传即郑玄读书之处,今遗址无存。早在乾隆年间,闻名甲东海的宁海人张崧,便在《古迹顶重修玉皇殿碑》中镌有:“古迹顶者,不夜城南山也。”并明确指出:郑康成尝授徒于此。民国《荣成县志续稿》中记有:“(不夜)南山为今之古迹顶,相传有郑康成读书处。”
古迹顶,从狭义说,是一座山峰,范围很窄;从广义说,这一带山高谷深,岩峭林密,其仙源奥区不胜踏寻。境内多处名胜古迹均与古迹顶有关:其一,位于古迹顶东麓山谷中的竹子庵,明初杏林孙氏曾设境内最早义学于此,道光年间改为庙宇,至今遗址尚存;其二,清初被誉为“东海高士”的董樵谷所栖隐的西山(今俚岛镇王家山),亦是在这条山谷下游。杏林孙氏为何选择在空旷无人的山谷中办义学?董樵谷为何选择在人迹稀少的王家山栖隐?两者看似无关而内中又似乎隐藏着某种共同的历史信息。
1991年,市文物管理部门在调查董樵谷“西山八景”时,曾于俚岛镇王家山村南山坡下,挖掘出湮入地下多年的一处摩崖石刻,“石隐”二字赫然在目,旁款为“北海郑玄书”。有专家认为这是郑玄的真迹。其字为篆体略带隶意,保存基本完好。由此可见,古迹顶附近应是郑玄不夜南山教授处或隐居读书之处。这既是明初杏林孙氏在此设义学的根由,亦是明末清初董樵谷选择西山栖隐的始衷。
荣成东汉时曾设不夜县,今文登大部、环翠区全境皆属之。后来省不夜设昌阳县,荣成全境皆属之。所以,郑玄既然来昌阳长学山讲学,去古不夜县一带从事讲学活动,就在情理之中。况且,成山头乃“日神”主之,秦始皇、汉武帝都先后数次前来拜“日神”,境内历史古迹非常多。郑玄是汉代大博学家,凡天文、地理、算术、文史诸学无所不通,他在研究和传学两方面皆有巨大贡献。面对成山头这处著名的历史遗迹,郑玄也必定会前来游览考察,因此,说郑玄在“不夜南山”讲学就不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
总之,郑玄的东莱之行,因学徒相随数百千人,客观上造成了东汉末年一次高级别文化学术集团的东迁,对威海境内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特别是在儒家思想的传播、伦理道德的熏染、尚学意识的形成、社会风气的改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梁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