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威海筑牢城市软实力“内核”

2022-02-23 编辑: 宋倩

      

      ——威海全面深化改革系列报道·文化体制改革篇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最重要的软实力。2021年,我市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纵深拓展,扎实推进14项重点改革任务,筑牢城市软实力“内核”。

      深挖活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威海刘公岛,作出“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的重要指示。

      作为甲午战争的主战场、“红色胶东”的源头,2021年,我市以迎接和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红色胶东”历史资源的整合、保护、利用、传承,一体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培训基地和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

      这一年,我市系统化保护红色印迹,构筑红色文化传承体系。发布第三批《红色胶东革命历史印迹名录》,设计制作“威海红色基因图谱”,创作推出《胶东(威海)红色印迹展陈视频解说》等系列推介资料,全面完成474处革命历史印迹抢救保护工作。

      这一年,我市全方位打造红色阵地,激活红色文化生机活力。在红色资源布局上,没有局限于刘公岛一地,坚持全域统筹,所辖4个区市都设有教学点,且各有重点、各具特色。在内容安排设置上,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教育,而是将474处红色印迹与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等资源贯通起来、一体使用,推出200个特色突出、引领性强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这一年,我市多渠道宣传红色历史,打造红色文化推广体系。以文艺精品启迪人,编制文艺精品创作三年规划,推出大型交响组歌《中国精神》、主题影片《村头村尾》、长篇报告文学《烈火芳菲》等30多部红色题材文艺精品。以现场体验感染人,推出“寻梦威海·民族复兴之旅”“大爱胶东·红色之旅”等15条精品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以特色活动吸引人,将刘公岛醒廉教育基地等26个红色场馆一并打造成为廉政教学点等。

      2021年11月27日晚,在观看威海本土电影《村头村尾》首映式后,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导演宁敬武认为,“《村头村尾》的放映是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的威海实践。电影讲述的虽然是村头村尾的小事,却将红色基因和绿色生态巧妙融合,描绘出一幅热气腾腾的威海乡村振兴全景图。”

      截至目前,全市200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累计接待130多万人次参观学习,策划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红色文旅直播活动在线观看人数超1400万人次,全省“启航新征程·发展和安全”研讨会去年在威海召开,相关经验做法多次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红色文化正成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靓丽底色。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年,我市着眼释放活力、调节供需,强化社会化市场化思维,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水平。

      2021年,我市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山东地级市里第一个实现国家文明城市创建和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全域一片红”。与此同时,相关工作还做到了全省第一:第一个牵头制定公共文化类省级地方标准城市,人均文化事业费第一,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第一,文化站设施平均面积第一,城市书房数量第一。

      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为满足市民和游客全域、全时的休闲度假需求,去年五一,我市正式启动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这条路,不仅串联起全市90%的文旅资源,更搭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共享经济平台,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典范。

      “为建好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我市以全域旅游理念打造旅游公路,把整个城市变成一个大景区。以流量共享模式搭建产业平台,让单打独斗转为合作共赢。以跨界融合方式释放旅游红利,促一业兴带动百业旺。”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启动以来,该路带动威海成为全国自驾游的热门目的地,热度上涨492%。同时,成功入选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被文旅部作为典型案例推广,央视“品牌强国工程”也进行重点推介。

      2021年,我市聚焦满足群众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持续加大投入、不断优化由市到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着力做好龙头带动、内增活力、外引活水三篇文章。龙头带动主要指培育发展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中国油画小镇等36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采取线上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成功举办“2021威海国际艺术云交流活动”等;内增活力,围绕激发国有文化企业活力,制定《威海市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方案》等,把国有文化企业以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外引活水,建立文化公益创投机制,撬动吸引25家文化企业或组织深入基层投资投智,有效解决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供需失调的问题。

      我市还重点打造了融媒体技术平台和文旅产业互联网平台。市县两级5个客户端、45个新媒体账号资源信息云存储、同使用,构建起融媒发展格局。设置“智慧大脑+”景区、酒店等“N朵云”平台架构模式,打破文旅行业各自为战状态,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数据互通互联、一站式服务。

      日前,我省公布2021年度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威海市文体生活群众满意度在全省16地市中位列第一。至此,威海文体生活群众满意度已保持四年第一。

      以制度创新深化文明城市创建

      2020年底,威海及荣成、乳山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再次实现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全域一片红”。

      威海追求文明的脚步,并未因此停下,而是于2021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在新的起点上,以精致理念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坚持全域一体,打造高颜值城市环境、高效能管理服务、高品质项目活动,推动文明创建由“城区”向“乡村”拓展,由“城”的文明向“人”的文明聚焦,由集中行动向常态长效提升。

      文明贵在坚持,需要久久为功。我市研究出台《关于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的实施意见》,建立组织领导、联动协作、动态管理、全民参与等4项机制,实施市民素质、公共环境等9项提升行动,组织306个部门单位和企业认领包保责任路段,在主城区118个路口常态开展文明引导,每周六集中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星期六”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构建起常态化工作推进体系,让由城到乡、由内在素质到外在环境、由公共秩序到文明服务各项工作每天都有人管、有人干、有人监督。

      一座城市的高大宏伟是“建”出来的;而一座城市的整洁、靓丽、文明,则是“管”出来的,法治力量的硬约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关键一环。以《威海市停车管理和服务条例》为例,该条例从体制机制、规划建设、执法管理等方面对停车管理服务加以规范,助力文明城市品质提升。

      志愿者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生力军,我市建成威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云平台。打开平台,不仅能看到全市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发布、招募信息,还有全市主要志愿团体的风采展示、志愿活动的宣传信息等。该平台与各区市(开发区)、市直各部门志愿服务平台全面贯通,实现资源一体统筹、信息一体发布、活动一体开展、全市“一张网”管理,并在全省第一个将志愿服务平台与社会信用平台相互打通,将志愿服务纳入“海贝分”个人信用赋分,实时挂钩、即时折算,极大调动志愿服务积极性。

      志愿服务贵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做到常态长效。近年来,威海着力强化项目引领,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聚焦老、幼、困等特殊群体,精心策划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志愿服务项目,建立起“年、周、日”项目发布机制,目前已打造2000多个长期开展、深受欢迎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例如,创新探索的“志愿服务+暖心食堂”项目,830处暖心食堂免费为8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提供“集体供养式”就餐服务,解决了农村老人吃饭这个民生大难题,并通过播放主题宣传片、读报、聊天等方式,带动更多老人由关爱对象变为宣讲主体,他们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党的政策、身边好人好事,教育带动子女以及身边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如今,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已经超过73万人,相当于每4个威海市民中就有1名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全省最高。”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威海将持续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制度化,实施“精致城市·文明市民”培育行动,构建“15分钟志愿服务圈”。

      改革不仅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更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每一点变化、每一份成绩都是我市文化改革进程的生动注解,彰显着威海文化繁荣发展的生机与活力。(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沈道远/文 朱春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