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与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
2月23日,“以企业为中心”这句话很“热”,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大家表示不仅暖心,还很振奋。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跑道”上,企业成为了“团宠”。
■高频词:坚持以企业为中心
启动“百亿企业”培育计划,开展“四上”企业壮大行动,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完善“四张清单”,扎实开展“威海企业家日”活动,完善联系帮扶企业、惠企政策效果评价等制度。推动减税降费、政策性奖补等红利直达企业,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保障,完善“信财银保”联动机制,多渠道解决企业用工难题。推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规范涉企检查频次、程序,减轻企业负担。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委员热议
坚持以企业为中心,引起了与会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市人大代表高飞说,以企业为中心,就是要设身处地聚焦企业所需所盼谋划工作、开展工作。提高企业开办便利化程度,全面推行“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改革,实现企业从开办到注销的线上办理、“不见面”审批、全过程服务。
更多探索,还在路上。高飞说:“接下来,将推出更多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主题式场景服务。”具体实现路径为,按照试点先行、成功后全面推开的步骤,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各阶段需求,将“企业准营”“员工保障”等12个关联性强的高频事项系统集成,重设主题式服务场景,推行一链办理、一照汇集、一码通行,实现涉企事项一次办、集成办、极简办。
企业用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绕不过去的话题。正月初九起,市人社局陆续赴贵州、云南、枣庄等地开展劳务合作和现场招聘,将60多家企业的4000多个岗位推介给当地务工人员,并与安顺市、毕节市、遵义市人社部门在合作开展技工院校订单培训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先后签订3份劳务合作协议。市人大代表王子明说,破解人才与劳动力问题,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打通招引渠道,拓展外引方式和平台,“内外”联手,吸引集聚更多人才要素。
在王子明看来,有青年的城市才有活力,因此实施青年人才引进攻坚行动十分必要。通过组织举办第二届“高校学子威海行”活动、“选择威海·共赢未来”系列活动,可以提高毕业生留威就业率。
“看到‘坚持以企业为中心’这句话时,我忍不住想鼓掌。”市政协委员王文义说,作为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掌门人”,企业发展的“成绩单”,正是政企联手写出来的。如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郑重许下这一承诺,让他更有信心和决心。近期,企业正研制缠绕壳体等复合材料制品,向航空航天复材及应用领域拓展,“我们将以市场为导向,向产业链上游新材料的科技研发和产业链下游的复材应用扩展延伸。”
同样坐不住、等不及的,还有市政协委员王晓英。过去一年,全市上下在数字化车间建设、招工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强大动力。未来,企业将紧紧抓住RCEP新机遇,积极开拓自有品牌的跨境电商销售业务,使跨境电商成为企业新的经营增长点。同时,推动自有品牌的建设实施工作,积极参与外贸优品汇活动,开拓国内市场,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等。(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彩明 沈道远/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