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鏖战沙场的“王老虎”——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王本刚

2022-02-24 编辑: 宋倩

      

      在解放战争中,他屡立战功,曾荣立二、三等功各4次,荣获团“战斗模范”“练兵模范”“学习模范”“拥军爱民模范”“尊干爱兵模范”“模范共产党员”和师“甲等模范工作者”等7项荣誉称号;1948年被华东野战军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他的英雄事迹被陈列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他叫王本刚。

王本刚

      自小立志从军卫国

      王本刚,乳名凤举,1925年6月出生在山东省威海卫杜家庄村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的王本刚,为了全家的生计,从小就跟随大哥和姐姐下地劳动,上山割草。繁重的劳动、苦难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毅力。他喜欢听老人们讲述威海的过去,从明朝威海设卫屯兵防倭寇到中日甲午战争,从邓世昌等爱国将士杀敌报国壮烈捐躯,到刘荆山等志士聚众抗英、保家卫国,他听了一遍又一遍,总也听不够。他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就该像邓世昌那样,以“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为祖国而战,为民族献身。

      1938年11月14日,日军突然包围了杜家庄的邻村李家疃,把全村的21个男人都集中起来,赶进一条山沟里,然后架起机枪,一阵狂扫乱射,顿时血流成河……除5人幸免外,其余全部遇难,随即日军又将全村的财物洗劫一空,将所有的房屋烧成一片焦土。日军的这一暴行在王本刚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火种,盼望自己快快长大,拿起刀枪,向日军讨还血债!

      1943年,18岁的王本刚悄悄离家来到羊亭区区中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入伍后,王本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文化,苦练杀敌本领。不久,因机智勇敢,他被选调到威海独立营。

      战场上的“王老虎”

      1944年4月29日,威海独立营夜袭羊亭伪据点,一举攻克据点并俘敌30余人。在战斗中,王本刚奋勇杀敌,缴获了两支步枪,受到了领导和战友们的称赞。

      同年8月,东海军分区集中文东、文西、荣成三县独立营,挺进威海。威海独立营、公安局特工队和当地民兵,配合主力部队对日伪军发起强大的秋季攻势。至9月上旬,先后攻克了24处据点,消灭日伪军400余人。在这几次战斗中,王本刚冲杀在前,赢得了首长的好评、战友们的信任。部队党组织根据他入伍一年多的表现和本人的多次申请,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本刚随同所在部队编入华东野战军九纵二十七师八十一团。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参加了楼子底、道头、斜沟崖、大麻湾等战斗,屡建战功,被首长和战友们亲切地称为战场上的“王老虎”。

      1946年7月,在胶东楼子底追击战中,王本刚一马当先,冲锋在前,—连打死10个敌人。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战士们奋勇出击,打得敌人死伤累累,狼狈逃窜。同月,在斜沟崖战斗中,他负伤不下火线,坚持战斗。

      1946年8月,在大麻湾战斗中,王本刚带领全排战士担任抢救伤员的任务。因夜间行动迷失了方向,误入敌人阵地,遭到突然攻击。在这危急之时,他沉着机智地分析敌情,果断指挥部队撤出敌人阵地。当得知附近一个村庄还有部分伤员未能撤出时,他不顾安危,冒着再次被包围的危险,率领战士冲进村里,将伤员全部救出。

      1947年9月,在胶东道头战斗中,王本刚所在营担任主攻任务。战斗打响后不久,负责前沿指挥的营教导员便负了重伤。王本刚闻讯后,立即赶到前沿,主动承担起指挥员的责任。他组织担任主攻任务的第八连向敌人阵地发起进攻,保证了战斗任务的顺利完成。

道头阻击战许世友作战指挥所旧址

      1948年10月,在昌南战斗中,由于粮食、弹药供应不上,部队处在极度困难时刻,指导员王本刚耐心地做战士的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大家发扬红军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使部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士气,勇猛冲杀,消灭敌人。

      军政兼优的指挥员

      王本刚入伍前因家贫没上过学。为了适应工作需要,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读书识字,如饥似渴地学习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他的身上,总是带着书、纸和笔,不管是在驻地还是作战间隙,只要有一点时间,就拿出书和本子来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不仅可以看书读报,还能写出战斗总结、情况报告等文章。

      通过理论学习,王本刚认识到相信、依靠群众,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他经常教育战士们要密切联系群众,遵守群众纪律,关心群众疾苦。部队每到一处驻地,他都带头为群众挑水扫院子,同老乡拉家常,深入做群众工作, 处处同群众打成一片。部队临出发前,他挨家挨户地进行检查,看借的东西是否送还,地打扫干净没有,老乡家的水缸满不满,询问老乡对战士们有什么意见,有没有违反群众纪律的地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战士们与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

      王本刚视群众为父母,更把战士当成自己的亲兄弟。他当干部后,从没为自己搭过铺,始终与战士们同吃同住。行军途中,他总是把马让给病号骑,帮助体弱的战士背背包、扛枪炮。到了驻地后,他很少休息,不是去查铺查哨,就是替战士站岗。因他热情坦率、平易近人、处处关心爱护战士,而受到战士的尊敬、爱戴和信任。平时,战士们都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兄长,有什么困难都愿意找他帮助解决。

      牺牲在黎明前夜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王本刚所在的三营奉命担任追歼截击由海州向徐州撤退之敌。王本刚带领全营边追赶边侦察,经过一夜130多华里的急行军,于拂晓前直插敌军前方的林家圩子,出敌不意,一举歼敌六十三军500多人,并截敌一部于堰头镇,为兄弟部队全歼这股敌军赢得了时间。

九纵在淮海战役中突破碾庄

      12月4日,王本刚带领部队昼夜兼程,追截由徐州向河南省永城逃遁之敌。在练楼村附近与敌人遭遇时,王本刚率2个连从西北方向攻入练楼村内,全歼守敌,生俘徐州警备旅旅长王屏南及其残部2000 余人。5 日,龟缩在练楼以东的敌新五军二〇〇师为摆脱三营的钳制,以一个团的兵力,在炮火和坦克的掩护下,向我阵地发起猛攻。王本刚右臂负伤,仍和战士们坚守阵地,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疯狂进攻, 配合兄弟部队全歼敌二〇〇师,完成了截敌南逃的任务。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淮海战役进入围歼杜聿明残部的最后阶段,在与敌人对峙的20多天中,王本刚多次前往敌军前沿阵地,带领战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在距敌30多米处进行喊话,宣传俘虏政策,最终160多名敌军官兵投诚。

王本刚烈士雕像

      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刻,王本刚在带领部队围歼张庙堂之敌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4岁。他牺牲后的第二天,整个淮海战役胜利结束。王本刚虽未亲眼看到战役的胜利,未能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但他为祖国和人民作出的贡献,将铭记在人民心中。(来源:中国共产党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