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海戚家庄的戚氏家庙中,曾悬有一副对联,上联为,教传耕读两行正路振家声;下联为,折奏疯癫一片忠心全国体。这副对联,不仅仅是对威海卫城戚家子弟戚延龄事迹的记载,还能让人看到戚氏家族良好的家风祖训。这副对联中的戚延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臣子,他是一位有名的贤臣。
明朝末期,曾出现过前后相连的三大奇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这几桩奇案都是有内在关联的宫斗案。皇室成员为了争权夺利,拼得你死我活。其中最先发生的梃击一案的走势,与时任蓟州知州的威海人戚延龄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他左右了整个案件的走势与定调。
戚延龄,字对樵,威海卫戚家庄人。明万历年间考中岁贡后,任顺天府蓟州平谷县(今北京市平谷区)知县。在任多年,为人正直,体恤民情,后升任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知州。
咱们先说说这个案子的来龙去脉。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北京紫禁城,有个身高七尺左右、身材魁梧,但穿着打扮像是乡下人的男子,手持枣木棒,从东华门直奔内廷,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内侍李鉴,直到前殿屋檐下才被内侍韩本用等人捕获。东华门守卫指挥朱雄等将其收监。当时,慈庆宫第一道门只有两名太监守门,第二道门根本无人看守。
当朝太子朱常洛惊恐万状,第二天上朝奏明父皇。万历皇帝震怒,下令严查此事。这桩案子,就落到了巡城御史刘廷元的身上。巡城御史专门负责巡查京城内的治安管理、审理诉讼、缉捕盗贼等事。
在戒备森严的紫禁城出现这种事情,确实不同寻常,甚至让人匪夷所思。按理说,紫禁城连只猫狗都轻易混不进去,更别说一个七尺大汉。而出现这样的事情,巡城御史也脱不了干系。因为案发在他的防区,又是他当值巡视皇城,若太子朱常洛真有什么三长两短,他肯定是要掉脑袋的。太子朱常洛是万历皇帝与宫女所生,出身卑贱,不为万历皇帝所喜欢。
万历皇帝真正喜欢的,是他的宠妃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但只因朱常洛是长子,而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立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万历皇帝不敢逆天下之大不韪,只得立朱常洛为太子。但是郑贵妃为了他的儿子朱常洵能当上太子,也在暗地里下了不少功夫。梃击案一出,自然会有很多人浮想联翩。
当时朝廷派系众多,拉帮结派,各立山头。此案是相当棘手的,主审此案的巡城御史刘廷元也不敢怠慢。他连夜提审案犯。此案犯哪里见过如此阵势,早已经是体若筛糠,冷汗直流。他只能叙述自己姓什名谁,家住何方。但问及为何到紫禁城,又如何进的慈宁宫,案犯却是两眼发直,总是胡言乱语,左顾右盼而言其他。
巡城御史刘廷元写了一个奏折,说这个犯人名叫张差,是蓟州人,自称为申冤一路讨饭来到京城。不过他说话语无伦次,行为疯疯癫癫,神态实在是狡猾。皇城之内没有司法机构,恐怕难以查得清楚,所以得押到刑部审讯。
果然,万历皇帝看到刘廷元的奏折,就把这个案件交给了刑部。刑部山东司郎中胡士相会同员外郎赵会桢、劳永嘉共同审讯此案后,三堂会审得出的结果与刘廷元的基本一样,即张差在蓟州老家堆积了大量柴草,却不知何故被人纵火烧得一干二净。张差因此气愤发癫,在当地申诉无果,还被奚落一番。四月,张差为申冤来到京都。在路上,遇到不知姓名的男子二人,给他出主意,让他手持木棒,一路叫喊冤枉,让人知道他是来申冤的。张差到京城后,从东华门直接闯入了慈庆宫大门,没有到过其他地方。其罪按律当斩,加等立决。山东司主管治理京师事务,署印侍郎张问达也认同案件审理结 果属实。
但是经办此案的胡士相、劳永嘉与刘廷元不但都是来自江浙地区,而且胡士相和刘廷元还是儿女亲家。该案子涉及大明国体,涉及太子朱常洛,仅仅以张差是疯癫人闹事结案,会引起满朝文武的疑心,怀疑此案另有真相,不能服众。
朝廷下发文书到案犯原籍蓟州,命令蓟州府将此案根源查清。这时,我们的主人公威海人戚延龄就出场了。戚延龄深知此案的重要性,如不审查清楚,势必会牵扯到许多人,不但案犯家里要株连九族,就是与案犯有联系的人也要受到株连。若此案再有什么偏差,前面会审的官员也将受到严惩。
戚延龄微服私访,他亲自去案犯张差的老家蓟州井儿峪村了解张差其人。进到村里,经过村人指认,当时那场大火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大火不但烧掉了张差的大量柴火,还将他家的房子也烧塌了两间。戚延龄不由得捻须沉思:张差为什么要囤积这么大量的柴火?又是谁纵火呢?
戚延龄与随从走进相邻的人家,进屋跟老爹讨碗水喝。乡人质朴,将他们迎进家门。戚延龄一边喝水,一边问老人家:“你们这边早前起过大火,谁人纵火,结案了吗?”老人家闻听此言,忙轻声跟戚延龄说:“起火的这户人家男主人叫张差,摊上大事了。听说他闯进皇城滋事,还打伤了侍卫,要被砍头了。很多人听说张差犯下如此重罪,怕受到牵连,都出去躲避了。”
戚延龄问老人家你怎么不走,老人家说:“这件事情的起因我最心知肚明,我要等上面的青天大老爷下来查访,我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他听。我要走了,这案子就要说不清楚了。”戚延龄说:“我就是咱蓟州知州戚延龄,你放心讲好了,我替你们做主。”老人家知是知州大老爷来了,起身便拜,戚延龄赶忙上前搀扶。老人家就原原本本地把事情说了一遍。
万历皇帝的宠妃郑贵妃派太监兴建佛寺。这是一个肥差,建造寺院需要的砖瓦很多,负责的太监觉得还不如自己开窑厂,烧制砖瓦,自产自销,这样他能获利更多。窑厂需要大量的柴火,附近老百姓都卖柴给窑厂赚点小钱。这个张差觉得这是个发财的机会,想大干一场,他把自己的田都卖了去囤积柴火,准备倒手再卖给窑厂赚差价。张差此举,就断了其他老百姓的财路,把别人的生意都给抢走了。所以有人气不过,暗地里一把火把张差的柴焚烧一空。张差看到自己辛苦一场,不仅没有赚到钱,而且田地也没有了,以后全家老小的生存没有了保障,感到很冤枉,就到管事的太监那里申诉,太监不仅没有管还将张差骂了一顿。张差气大伤身,遂疯癫起来,于是就到京都去告御状。
闻听老人此言,果然与胡士、赵会桢、劳永嘉三堂会审的结果一致。戚延龄谢过老人家,又在村里走访了几户人家,所叙述结果一致。戚延龄回府,将张差发疯的详细经过写明,奏明皇上。万历皇帝降旨,责令刑部将张差一人正法。此案件没有株连到其他任何人。蓟州百姓闻听此案结案,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若没有戚延龄的查访,没有他坚定地上书朝廷,那么此案将会为当地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戚延龄也因为是为百姓着想,为百姓解忧的清官,而得到了蓟州百姓的敬重和称颂。 (纪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