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生命书写民族大义——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十四团政委张咨明

2022-03-03 编辑: 宋倩

      

      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他与12名战友拖住敌人,掩护部队撤退,死守住灵山峰顶。2015年8月24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名列其中。他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十四团政治委员张咨明。

      张咨明

      少年奋起报祖国

      张咨明,原名张铭通。1915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莱阳县(今莱西市)西张家寨子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为人正直、厚道,伯父是一名教师。在父辈的熏陶感染下,小时候就得以接受正规的教育,这也为张咨明后来接受进步思想奠定了基础。

      1923年张咨明就读于本村小学,1930年考入花园头莱阳县立第十高级小学。他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学习勤奋,手不释卷。张咨明经常用自己的钱物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团结同学,关心他人,深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1934 年考入掖县省立第九中学,在革命读物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张咨明参加了“学联”爱国活动。1936年考入北平弘达学院高中部,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为北平弘达学院“民先”组织的负责人之一,在北平的学生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脱掉长衫去抗战

      七七事变爆发后,张咨明响应中国共产党“脱掉长衫到游击队中去”的号召,离开学校,从北平回到家乡。回到家乡后立即联络吴青光、张益民、王军光等人,在莱阳(今莱西)西南部以孙受、院上为中心,发展“民先”队员,建立“民先”组织,开展抗日救国运动。他们经常三三两两地打着小旗,唱着歌曲,到各村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有时还到市集上进行演说,讲解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道理,启发群众提高觉悟加入抗日救国行列。

      随着抗日救国宣传活动的深入开展,参加“民先”组织的人越来越多,因没有联系地点,张咨明便主动将联系地点设在自己的家里。父母虽然都是60多岁的人了,但对革命工作很热情,积极支持儿子的革命活动。那时,每日来往他家的同志很多,常常在夜间到家来三五十个人吃饭,推不下磨来就煮地瓜吃。有一天晚上,一连煮了5大锅。家里的粮食吃完了就买粮吃,全家人毫无怨言,始终尽最大努力做好接待同志的工作。

      1937年12月底,按省委的指示,重新组建莱阳县委,同时成立了“民先”莱阳县队部,张咨明被推举为“民先”县队部委员。1938年1月中旬,县委在小院村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武装组织。会后,成立由张咨明等10余人参加的“民先武装宣传队”。

      莱阳城里灭凶顽

      “民先武装宣传队”组建后,张咨明率领队员打击日寇、枪决汉奸,鼓舞抗日,办了几起颇有影响的大事:

      一是处决汉奸。当时莱阳孙受汽车站的站长于升远和站役张广义对日本特务百般献媚,为人不齿。张咨明带人前往孙受汽车站,由于当时于升远已去了烟台,便捉来张广义,当众宣布其引狼入室、卖国求荣的罪行,执行了枪决。

      二是打击奸商。抗战伊始,一些商人唯利是图,大量抢购粮食,贩运给青岛日伪粮库。为打击这些汉奸商人,张咨明和队长庄国瑞带领队员在水沟头、夏格庄、孙受、团旺、马连庄等公路沿线较大集市开展查禁活动。见粮商就查。后来,商人由集市转入乡村,继续收购粮食。武装宣传队立即跟到农村,白天搜查窝主,晚上在交通路口设伏,一经捉获立即将商人和马车一起扣留,除没收粮食外,还处以罚金。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打击,全县境内再没有人敢公开给日伪收粮运粮了。

      三是夏格庄截杀日本军官。1938年2月19日这天正是夏格庄集,接到日本人乘车自即墨方向驶来的消息后,张咨明和队长庄国瑞商议决定干掉这伙日本人,随即带队伍奔向夏格庄村南。上午10点多钟,一辆挂着日本旗的小汽车果然从南面开来。张咨明等3人挥动小旗示意停车,日本军官误以为是停车接受欢迎。汽车刚停稳,只见张咨明一个箭步冲上去,打开车门,一把将司机拽了出来。与此同时,庄国瑞和隐蔽的士兵一拥而上,迅速缴了车上6个日本兵的枪。经审讯,方知是日本驻青岛海军宣抚班派他们5人去劝降的。当晚,便将其全部处死。此事大长了莱阳人民的志气,群众的抗日热情更加高涨。

      1938年2月,中共莱阳县委在河崖村以“民先武装宣传队”为基础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简称“三军”)第九大队,庄国瑞为大队长,张咨明为政委。队伍初建时,只有30人左右,不久扩编成3个中队,每个中队设3个小队。队伍扩大后,便开赴招(远)莱(阳)栖(霞)边区活动。

      军魂铁血染灵山

      1938年3月,张咨明奉命到“三军”第七大队工作。5月间,调到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政治部任宣传科长。8月,三支队与“三军”合编后,调到“三军”政治部主编《突击》半月刊,《突击》杂志是当时军队干部战士特别喜爱的刊物。到1939年,他当选为胶东文化协会的执行委员。之后,又在胶东的《大众报》上经常发表时论。同志们说,张咨明手中有两杆枪,一杆战斗在阵地上,一杆战斗在报纸上。

      1939年11月,时任山东纵队政委、山东分局委员黎玉与山东纵队五支队领导人合影。前排左起:蔡雍泉、高锦纯、黎玉、赵一萍、李丙令,后排左起:李耀文、张驿、张咨明。

      由于张咨明勤奋好学,编写工作成绩突出,1939年春,调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政治部任秘书长。1940年春,调任五旅十四团政治委员。他密切联系群众,军民关系融洽,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也做得特别出色。

      1940年6月起,日军调集兵力分多路对胶东地区进行大“扫荡”。5日,大股日军从掖县城经朱桥向招远灵山方向侵袭。驻招远蚕庄一带的敌人经过几天的部署,纠合“扫荡”之敌共800余人,包围了驻防在灵山冯家村的八路军第五支队十四团。

      

灵山战斗遗址

      灵山,位于招远市区西南18公里,招远、莱州两市交界处。海拔322.8米,方圆3.8平方公里。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区党政机关、抗日军政大学胶东分校等机关都在灵山一带活动过。为了掩护胶东区党政机关和抗日军政大学胶东分校安全转移,十四团决定留下两个连在灵山阻击敌人,一个连掩护当地的群众安全撤离。在团政委张咨明、副团长宋子良带领下,部队迅速抢占灵山高地。

      6月6日,灵山战役在西山王家村西北角的灵山上打响,这次战役是招远对敌斗争史上一次非常有影响力的战斗。上午7时许,日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向灵山发起猛攻。激烈的火力将十四团两个连隔离,一个连腹背受敌,处境十分危险,只得迅速撤换阵地,向入侵之敌猛烈射击,击退敌人的冲锋。另一个连被敌人围住,副团长宋子良临危不惧,在突围中英勇牺牲。

      11时左右,敌人向山头再次发动围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战士们毫不畏惧,浴血奋战,重创敌人。张咨明率剩下的战士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枪托抡、大刀砍、石头砸、牙齿咬,战士们相继牺牲。张咨明身上多处中弹,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殉国。至下午4时,200余名战士血染青山。

      张咨明牺牲时年仅25岁,他用青春热血诠释了什么叫舍生忘死,什么叫民族大义。(来源:中国共产党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