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故事中的威海(71) | 首创“太平宴”的县令解启衷

2022-03-05 编辑: 仲鹤

      

      明末天启三年(1623),山西稷山县恩贡解启衷到文登任知县。同僚中的好友私下里对解启衷说:“到文登去任知县,是一条艰险之路,希望你不要去。”见左右无人注意,他又低声说:“你没听说过吗?文登刚闹过饥荒,老百姓饿死的将近一半,得瘟疫死的又有三成,再加上朝廷加派军饷,剩的人能跑的都跑到外地去了。你怎么能去接这个烂摊子呢?”

      “幸亏前司理孙大人报告给朝廷,兵饷豁免,逃跑的人回来了一些。这些我都知道……”解启衷镇静地回应。

      “关键是文登太穷了。人少地荒不说,而且一向是重税之地,十个知县会有九个是因为完不成赋税任务离任的。如此艰险,请三思啊!”解启衷目光炯炯,神色坚毅,说:“路途艰险怎么就不能去呢?我不去谁去呀?况且杰出的才能如果没有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来考验,就无法识别出来。正因为它是一条艰险之路,我才想去一试身手呢!”好友见他去意已决,只好保持缄默。

      到了夏天初月,解启衷走马上任。进入文登地界,他看见路上的人,男的光着脚走,女的蓬着头,面黄肌瘦,哪里还像个人的样子?而沿途所见百姓的房屋,大半是茅草搭建,仅能遮蔽风雨而已。离城三五里外,极目一看,荒凉无比,绝无瓦屋。近海,风刮起来,沙飞蔽日,就像沙漠一样……这近似鬼城的模样,让解启衷不禁潸然泪下:“真是太穷困了,这里的百姓太可怜了!嗯,我来这儿,一定要尽我所能,让老百姓起码过上人的日子!”

      亚圣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解启衷上任时,正逢朝廷加派辽饷。别的县都争从轻减,文登却被错派10220两,而且已经交了两年,人们都认为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解启衷不信这个邪,他遍查府志、县志,觉得这个赋税数额与事实不符,他认为文登县的征粮地应该照原额为6400顷,而不应依照新额小亩为19310顷。按照每亩九厘赋税计算,文登应该纳银5798两。

      经过反复的核算和周密的考虑,解启衷四次向上呈文,希望税额得到调剂。他在《请改讹派申文》等呈文中,真实描述了百姓的贫穷惨状,谈及自己的忧心如焚和不懈努力,真是令人动容!和上司争辩了三年,终于在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经户部同意,文登县赋税数额减银4500余两。

      消息传到文登百姓的耳中,贫困已极的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纷纷夸赞解知县的回天之力,再造之恩。

      其实,解启衷岂止做了这样一件事!上任伊始,他就革除一切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对用于公事的礼法礼节层面的费用,他总是拿出自己的俸禄支付,绝不麻烦百姓。他修建学宫,改建文山学院,考核教育文化,激励诸生学子努力学习;他还痛批当地的自杀陋习,倡导社会正气;他推行种牛痘防疫,使瘟疫不再流行;他主持移钟于东城门上,建谯楼,修建学宫、文昌祠、金甲神祠等,使文登的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历届知县都为之头痛的赋税问题也同样折磨着解启衷。别看减免了4500余两银,剩下的5798两,对于底子单薄的文登县百姓来说,担子依然沉重啊!

      这天,夜已经很深了,解启衷还靠在案几上,苦思赋税的问题。白天他和同僚的谈话仿佛还在耳旁——

      “以前是怎么收税的?百姓是怎么对待的?”他问。

      同僚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先把应征的数目核算出来,然后各家去收。他们自然不想交,都饿得吃不饱,哪有多余的粮食交税?”

      “不交税的,那就受鞭刑,坐牢,还有罚钱的……很多人都跑了,就是为了逃税。”

      “其实百姓真的很苦啊!地薄,好年头尚且勉强度日,稍遇荒年,就得挖野菜充饥,春天捞鱼虾,秋天采草种子吃,甚至卖儿卖女……”

      他们的话让解启衷的眼前又浮现出他来时路上所见的情景。是的,老百姓够苦的了,即使以后要交齐皇粮国税,也决不能用酷刑来逼迫百姓,而应该让百姓多种地,多打粮,能自发地、主动地去交税才好!

      这时,家丁端着一碗粥,轻轻放到解启衷的案几上:“老爷,您多吃点,才能打起精神熬夜呀!您天天熬夜,身体可吃不消啊!”

      “好,会吃的!”解启衷随口答应了一声,便端起碗用汤匙轻轻搅着这碗粥,眼光散漫地瞟过粥饭,内心还在想着刚才的问题。搅着,看着,想着,突然,仿佛电光石火一般,他脑海里迸出了一个思路。他越想思路越开阔,越想越兴奋,索性放下碗站起来,踱步,凝思,然后用毛笔草草地写下初步的规划:一、设法招抚,给牛、种以垦之。二、犯罪者罚垦荒田,不追赎锾(即罚金)。三、征粮设红、蓝、黑三等钤记繇票,猾胥无由侵欺。四、急公有赏,颁布赏帖,奖给门匾等。五、安抚流失人员,招抚逃亡之人。六、剪除豪恶,清理坏人坏事。七、劝勤劝俭,劝农力耕。八、对积极交税及急公者,设宴慰劳,名之“太平宴”,张扬正气……思想,如同一匹脱缰之马,扬鬃奋蹄,越跑越远,不觉钟鸣漏尽,而探看窗外,月已偏西。

      他这么想了,也这么做了。结果,还不到一年光景,文登一改先前的破败凋敝,而变得如同古人所言:“雨后有人耕绿野,月明无犬吠花村。”这里面的奥妙,恐怕得力于他所独创的“太平宴”吧。

      这年的十月初一到初七八的某天,县衙的公堂一改严正肃穆的气氛,而变为隆重举办“太平宴”的喜庆之地。只见高堂悬彩,席位满排,各种贵重的酒器都摆了出来,吹鼓手在门口吹着热闹喜庆的曲调,县衙的办公人员都衣冠整齐地随着解启衷在门口迎候。

      “恭迎尊客!里面有请!”有专门的人员有礼貌地引领入内,那些学业优异的儒生,那些能干的里长,那些衣着简朴甚至破旧的农民,随即跟着引领人走到席前,依次就座。

      “咱们庄家汉子能到这里,受这待遇,还真是大闺女坐轿——头一回嘞。”一旦坐下来,东庄西疃的老农就有三分自来熟,彼此打着招呼,说着闲话,等着太平宴的正式开始。

      正在闹哄哄说话的当儿,解启衷和他的同僚们先后进来。司仪清了清嗓子,喊:“大家静下来!请知县大人训导!”解启衷谦恭地作揖,朗声说:“各位父老乡亲,赋税问题向来是我们文登县的首要问题,老大难问题,但是今年,经过大家的艰辛努力,我们文登县的税收任务终于如数完成了,这功劳主要来自在座的各位。没有各位的勤劳开垦,没有大家的开源节流,没有大家的鼎力支持,5798两的饷银到哪里去想办法呢?而且,我们文登县的整个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因此,我解某略备薄酒,邀请诸位父老乡亲参加这个太平宴,主要表达这么几层意思:一是奖励交税积极的人,二是表彰急公好义和努力勤学的人,三是表达我们共庆丰收、官民同乐之意……”

      掌声伴着奏乐声像潮水一样传过来,整个宴会的气氛热烈而真诚。

      司仪接着说:“感谢知县大人的德政惠民,让我们文登县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下面请提前交税的乡亲们上前领奖,听我公布名单……”

      他逐一念着名字,比如某村的某某,某疃的某某,接着便有乡亲们陆续走到前台。吹鼓手再次奏起热烈的乐曲,解启衷和同僚便亲自给他们帽子上插金花,身上披挂红色的绸带。一时间,台上台下,个个脸上笑意盈盈,人人心里如沐春风,内心涌起的荣誉感真是到了人生巅峰。

      司仪又接着公布名单,表彰的是急公好义的一批人,比如能干的里长、孝亲的儿女、拾金不昧的村民等。

      “张一蕙与妻子于氏,孝事孀母,还人遗财,多义行,旌其门。”司仪念道。

      在奏乐声中,两口子笑着走上台,解启衷亲自给他们颁发了匾额,郑重地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和感谢:“感谢你们给文登县人做出了榜样。”

      两口子憨厚地笑笑,忙不迭地说:“应该的,应该的。”座中的人都钦佩地看着他们。一个儒生模样的人竖起了大拇指,向着满座人摇摇,说:“若人人如此,风尚可期呀!”

      接下来,却是观看节目,是安排一群孩童的歌唱,第一组唱的是:“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第二组是:“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第三组是:“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雅致而合宜的《诗》,既有庆丰年的意蕴,更唤起了人们对学问的尊崇感。解启衷又表彰了一批学习优异的儒生,并趁机呼吁大家要重视读书,培养读书人。他说:“相传始皇帝东巡,来到我们文登,留下文山美誉。我们后代人更应当立志发奋,弘扬文登学风。大家要比一比,看谁家能培养出举人、进士,为国为家增光添彩!”

      表彰结束了,酒宴正式开始。平时的官衙人员,通通作为主陪,为在座的乡亲添酒夹菜。一杯杯美酒,不过是家乡常见之酒,一道道菜肴,也并非山珍海味,但是却显出主办方的好客之礼,主宾双方欢声笑语,一派和乐。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喝到下午,酒宴结束,解启衷就组织人带着所有的客人去登峰山。青山隐隐,溪水潺潺,人们互相搀扶着、说笑着、赏玩着,真如《醉翁亭记》所写的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

      日影西斜,倦鸟思归,他们三三两两地下山了。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的荣耀,每一个人都感到内心的快乐,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莫名的惊奇:“奇怪,以前总是害怕县衙的人,现在竟觉得他们也不可怕呀,那县太爷真的就是老百姓的父母官……”

      从此,文登的老百姓交税都很积极,收税再也不是老大难问题了。自万历四十三年(1614)以后至天启三年(1623),去掉一年多无县令的时间,八年时间内,解启衷是六任县令中唯一干满三年的县令,而且政绩显著。别的县来此取经,却仅仅知道解启衷首创一个特别的宴会名字叫“太平宴”,哪里知道解启衷的大智慧背后的人性闪光呢?

      (李秀英)

      点击链接购买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