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社区工作者们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尽力保障居民正常生活。
场景一:社区书记自掏腰包,让独居老人吃上新鲜菜
“菜来了,菜来了!”3月11日下午5时30分,物资配送车满载着社区订购的70份蔬菜、水果套餐停在了环翠区鲸园街道北仓社区门口。早已就位的社区工作人员手脚麻利地将蔬菜和水果卸车、分区摆放好,并将其中一份单独拎了出来:“书记,这是你给王大姨订的。”
北仓社区党委书记张燕接过蔬菜包,简单嘱咐了几句,扭头就往居民王新菊家中走去,看了眼手表,加快了脚步。“我走快些,让王大姨今天晚上就吃上新鲜菜。”张燕说。
张燕口中的“王大姨”名叫王新菊,今年90多岁,是社区里的独居老人,社区工作人员平日对她十分关照。
3月10日,响应居民采买蔬菜的需求,社区组建了5个“代购群”,每个群里安排两名志愿者负责统计居民的需求。
看着大家在群里接起的长龙,张燕突然想到王新菊,担心老人家里蔬菜不多,她拿起手机,订了一份价值50元的“套餐”。“里面有大家平时常吃的西红柿、土豆、油菜,还有大姨爱吃的鸡蛋,这份正合适。”张燕说。
提溜着蔬菜、水果套餐一路小跑,张燕把东西送到了王新菊家中。看着满满当当的一包菜,王新菊说:“这几天社区这么忙,你们还惦记着给我送菜,有你们在真好!”
场景二:14份“蔬菜包”挨家挨户送上门
“居民订的菜到了,咱们分一下区,抓紧给大伙送去。”
“行,我送‘东区’的菜!”
……
这段对话发生在3月10日晚上8时27分,揽下“东区”送菜工作的是高新区田和街道仁柳庄社区工作人员陈倩。而此时,她已经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
“陈姐,你今儿忙得不轻,先休息会吧,送菜的活,我们几个包了。”听到同事要“抢”活,陈倩赶忙拍了张“配送单”,提溜起已分好的四包蔬菜就往居民家走,并和同事们打趣道:“今儿个还没健身呢,可不能撂下。赶明儿还有场硬战,我得提前攒攒体力。”
“这几天大伙都没怎么休息过,我体力好,就该替大伙多分担些,老百姓还等着我们呢。”她说。
“大姨,这是您家的菜,不够了再跟社区说。”“大叔,包里有兜鸡蛋,轻点拿哈。”“小程序也可以下单,需要啥线上订好,我们给您送。”……配送完手里的四包蔬菜,陈倩又一路小跑回到社区,拿起分好的蔬菜包,配送起新订单。
一圈圈跑下来,已是晚上10时许。看着居民们相继收到蔬菜,陈倩终于松了口气,刚准备回到社区,工作群里传来了3月11日蔬菜包配送的消息。“书记,我还包着‘东区’配送的活,多晚都给我排上哈!”她说。
场景三:往返于72个楼层和垃圾集中转运点
“大姨,需要扔的垃圾放门口就行,我等会过来取。”这几天,文登区环山街道龙河社区网格班长王晓蕾在和医务人员上门核酸采样后,总会多“唠叨”这么一句。
此次疫情发生以来,龙河社区有4栋楼划为封控区,居民不能外出活动,一时间产生的生活垃圾怎么处理成了大问题。“封控区的生活垃圾转运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绝不能有丝毫松懈。”医务人员的千叮咛万嘱咐的话,王晓蕾记在心里,并主动把这活揽了下来——封控区内近百户居民的生活垃圾都被她和同事们“包圆”了。
这个决定做起来不容易,稍有不慎,便容易让病毒“钻了空子”,可王晓蕾却说:“居民们年纪都大了,平时他们把我当孙女一样看待,这次轮到我保护他们!”
做足功课后,王晓蕾变身“消毒侠”,穿着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口罩和手套,每到一户家门前,她都和同事们先用消毒液转着圈地喷洒摆在门前的垃圾袋,再装进专门收集生活垃圾的黄色垃圾袋,随后对楼道和垃圾存放区域进行二次消杀。
“这一袋生活垃圾的消杀之旅并没有就此结束。”王晓蕾说,还要把居民的生活垃圾送到垃圾集中转运点内专门的垃圾桶,等待转运集中处理,这才算完。
上岗后的这几天,王晓蕾和同事们每日除了要带着医务人员上门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还要频繁往返于72个楼层和垃圾集中转运点。(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张宇 李文思 于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