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科技赋能+专家指导,威海春耕春管按下“快进键”

2022-03-31 编辑: 宋倩

      农技专家“问诊”、高科技助力、选良种优结构……连日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全市各农业企业和农户积极抢抓农时农事,加强农田管理,全力备战春耕,扎实推进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一幅“春光好 耕种忙”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智慧春耕提效率 农技服务增品质

      最近一段时间,景翔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千亩现代苹果园里满是生机。伴随着隆隆机声,4台自走式打药机一字排开,所经之处,洒下的雾化农药弥散开来,落在果树的枝干上。

      “过去1000亩地施一次肥至少需要6000个工日,现在缩减了80%,效率提高不少。”站在忙碌的果园里,景翔果蔬专业合作社经理于新永高兴地说,如今随着机械化作业、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土壤改良、水肥管理、花果管理、病虫防治、整枝修叶技术得到强化,工期能全部赶回来,预计今年三年产的果树亩产量将达3000余斤,五年产的果树亩产量将达8000余斤。

      科技赋能下的农业生产,让春耕春管按下了“快进键”。面对后续病虫害怎么防,怎么种好春白地,我市也使出了“神助攻”——派出农技专员特派队,借助“智慧大脑”,扎实做好“稳产保供”工作。

      “王老师,我棚里的樱桃开始结果了,但果型参差不齐,咋整?”“镜头往左边点,我看看棚内的温湿度。”……3月29日上午,临港区鸿树林樱桃采摘园负责人王世金,接到文登区侯家镇一位樱桃种植户发来的技术求助,就通过视频指导起来。而这,也是他最近上的第N场“线上”指导课。

      王世金是我市樱桃种植方面的技术专家。最近,正赶上大棚樱桃出果管理的关键时候,靠着过硬的种植技术,他也随之成了不少樱桃种植户的“御用”指导员。

      “春季气温变化大,大棚温湿度控制不好,对樱桃品质影响很大。”王世金说,加上前段时间受疫情和天气的影响,为了让大伙能有个好收成,他几天吃住在了大棚里,并把农技指导课堂搬进了大棚和线上,围绕樱桃棚区管理、温湿度控制等问题,借助视频的方式,帮助种植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春耕春管正当时,农技服务进地头。连日来,为不误农时抓好春耕春管,我市积极组织专家、农技人员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微信、农技大讲堂等方式开展春耕、春播技术培训,及时发布土壤墒情、病虫监测情报,指导农民科学防范。

      良种良田齐发力 丰收基础打得牢

      春风暖,吹绿了麦田。3月30日,在位于乳山徐家镇洋村的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基地里,麦苗长势良好,放眼望去一片嫩绿。

      “这片试验田接近200亩,试种了大约15个小麦品种。在同样的种植环境中,统一管理,品种好坏一下子就看出来了。”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种植业推广站正高级农艺师姜勇介绍,种植试验田主要目的是筛选比较适合在本地种植的品种,为本地农户和企业提供优质种质资源。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优质良种工程,制定出台了《威海市十四五农作物种业规划》《威海市种子工程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两个文件,在全市建设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4处,推动我市农作物品种结构换代升级。同时,积极打造威海种质资源库,发挥种质资源库资源保存、科普宣传、技术交流的良好效应。

      良种要种在良田上。一直以来,我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粮食生产提供硬支撑。

      在荣成滕家镇,去年刚建好的高标准农田项目供给着4000亩农田的“饮用水”,只要给泵站通上电,麦子就能喝上水。

      据介绍,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该种植区域内加固水源3座、新建泵站1座、新建高效节水灌区1000亩。“项目区内有专业合作社,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巩固和提高项目区内粮食生产能力,为后续的规模化种粮打下坚实基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重点开展整治田块、土壤改良、灌溉设施设备、排水沟渠、田间道路等工程建设,并把田间小型水利设施作为优先建设内容,配套完善低洼易涝地块排水设施,形成灌排畅通的工程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3万亩,今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22万亩。(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文思 睢琼/文 孙大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