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典型威海丨党员带头、网格解忧、信用赋能!战疫复盘,看威海基层治理之智

2022-04-26 编辑: 宋倩

      

      临时党支部的党员冲在防疫一线,“虚拟网格”线上为居民解难题,社区志愿服务迎来青年群体“报名热”……这次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各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市民积极主动配合抗疫工作,涌现出许多感人故事和基层经验。

      4月22日,我市举行基层社区治理座谈会,来自环翠区、高新区部分街道的党工委书记、社区(商圈)党组织书记、网格员、机关干部、志愿者和市民代表等踊跃发言,结合本次疫情防控一线的切身经历、心得体会,复盘总结新形势下创新基层治理的经验方法,推动基层治理体系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

      加强党建引领,“战斗堡垒”凝聚各方力量

      经历过这场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环翠区鲸园街道党工委书记于丛林印象最深的是,党组织带给大家的坚定信心:近一个月时间,党员带头奔走一线,居民响应号召安心居家,整体防控工作忙而不乱。

      面对疫情,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就是群众的“主心骨”。从社区到隔离点,从政府部门到行业组织,我市将党旗牢牢插在疫情防控一线,带动社会各界踊跃参与。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由街道党工委牵头,我们的16个社区党组织迅速设立94个网格党支部、14个疫情临时党支部。”于丛林说,有了这些党组织、党员干部带头,不仅居民、物业等力量凝聚起来,拧成一股绳,还有60多名志愿者、社工、外卖小哥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基层“战斗堡垒”越战越强。

      面对疫情,信心比黄金更宝贵。在华夏技校隔离点,一处临时党支部,赢得众多隔离人员点赞。大家解除集中隔离后留下的一封封感谢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你们打200分。”

      “这期间,我们做得最对的事,就是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环翠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江本海回忆,疫情防控期间,华夏技校隔离点管理难度比较大。没有通讯保障车辆,每个楼层没有电梯,没有联络电话……不少工作都面临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隔离点成立了临时党支部,5名支部委员分工明确,在各自岗位上身先士卒,没有电梯,就挨个楼层跑着送餐;第一时间建立物资仓库……

      “3月24日那天,有460多人解除集中隔离。临走前,很多人主动和我们打招呼道谢。”看着这一幕,55岁的江本海有些动容。“那时候感觉,这段时间所有熬过的夜、洒下的汗都没有白费。”

      疫情防控过程中,越来越多“微光”汇聚,外卖员等社会新兴力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生力军”。威海市超人跑腿便民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中华这段时间既充实又自豪,因为人们对外卖骑手有了新的认识。

      在开展重点区域人员筛查的前一晚,赵中华接到所在街道办电话,希望外卖站能对疫情防控进行支援。他迅速在微信群发布“召集令”,不到10分钟,就有超过20名骑手报名,其中大多是站点中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那一晚,他和同事们兵分两路,从半夜12点到凌晨4点,为16个社区搭建起40多顶帐篷。

      这场行动也拉开了外卖小哥参加疫情防控的帷幕。在社区主要路口都封闭的情况下,外卖摩托车成为最灵活便捷的代步工具。他们用摩托车接送医护人员上门核酸,驮着社区网格员定时定点到各个单元工作,让居民下楼进行核酸采样,为社区居民买药送药……街头巷尾,这道流动的红色风景线格外亮眼。

      “作为参与人和见证者,我深刻感受到了我们小哥群体在这次疫情期间的变化——我们团队的凝聚力更强了!”赵中华说,4月初,他们团队中已经有42名外卖小哥向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用好“六治一网”,基层工作事半功倍

      “六治一网”市域社会治理模式怎么在疫情防控形势下灵活运用?鲸园街道北门外社区结合实际,推出了自己的解题之道——“虚拟网格”。

      “平时我们主要在线下为居民解决问题,但疫情期间大家需要居家,很多事只能通过线上解决,我们就把微信群建设成了‘虚拟网格’。”环翠区鲸园街道北门外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丛翠霞说,网格职能融入微信群后,不少棘手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居家期间买菜,就是众多已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微信群接龙订菜流程繁琐,北门外社区“虚拟网格”推出了买菜小程序。居民只需填选几份必要信息,就能完成线上订菜。“虚拟网格”还发布买菜步骤、去哪儿领菜等详细教程,让不少老人愁眉舒展。

      这个500人“虚拟网格”的网格长叫王鹏杰,是北门外社区居民。现在,他对“虚拟网格”的工作已得心应手:“每隔半小时进行一次梳理汇总,遇到特殊问题及时上报社区,对没来得及、没想到的情况,我们就开启群直播,通过直播留言的形式了解居民需求。”

      对基层社会治理而言,“六治一网”市域社会治理模式不仅能为线上办公赋能,也能为线下工作助力。

      每晚9点多,夜色渐深,却是高新区怡园街道“泰和社区志愿者”微信群最热闹的时段之一。网格员和志愿者挨个在群内发报名参加志愿活动的二维码,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加分。

      “疫情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发布‘招募令’,92名志愿者迅速上岗。”怡园街道泰和社区党委书记王栋说,这些志愿者有的是“宣传员”,有的是“配送员”,还有的是“守门员”……他们所做的工作都是“加分项”。

      “我们将志愿者的辛苦直观体现在信用积分上,同时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王栋说,这几天,街道在常态化信用加分的同时,还为志愿者发放了印有自己名字的感谢信,并组织优秀志愿者评选。在信用激励下,广大居民参与疫情防控的热情非常高涨。

      社区网格员也成了居民的“自家人”。今年3月,环翠区环翠楼街道海城社区一位80岁老人的妻子瘫痪在床,孩子无法上门送饭,网格员摸排到这一情况后,社区立即安排人员一日三餐上门送饭。

      “从摸排情况到核酸检测采样,很多工作都离不开网格员。”海城社区党委书记李丽芹说,疫情防控期间,社区第一次组织核酸检测采样,足足用了6个多小时。第二天,在有了网格员摸排和微信调度后,2个半小时就大功告成,时间节省了一半多。

      深化模式创新,社区志愿服务影响更大

      疫情防控期间,组建一支由56人组成的“扫楼大队”需要多久?高新区田和街道古寨社区给出的答案是:“20分钟。”如今再次谈及这场“古寨速度”,社区党委书记宋磊依然充满感慨:“‘扫楼大队’是我们战疫的‘中坚力量’。”

      古寨社区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辖区多为老旧开放式小区,单元楼宇分布在不同位置,且老年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占比大。为确保疫情防控工作不落一人、不落一户,平日里“走街串巷”的志愿者们成了宋磊的“硬核助攻”。

      “疫情之初,大伙就抢着‘揽’下了‘扫楼’的活。”宋磊回忆,那段日子,每栋楼有多少人,居民家中几口人,他们摸排得一清二楚。

      摸清消息只是第一步,利用消息保障疫情期间居民基本生活是关键。借助一组配一名“扫楼大队”的网格员志愿者模式,古寨社区聚焦母婴用品、常备药品、蔬菜水果等需求,细分服务领域,开展个性化保障,让群众在居家期间也能生活如常。

      疫情防控中,社区志愿服务不仅更加细分化,也呈现出本地化、专业化、年轻化和制度化等新特征,凝聚起更有效的社区治理力量。

      “巡逻队来啦!”连日来,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了环翠区竹岛街道翠竹社区志愿巡逻队队长王平的“条件反射”。只要身边有人说起,他便会本能抬头寻找声音,右手则放到腰间,摸索着对讲机,准备通知队员。而这个习惯,是他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时养成的。

      巡逻队是翠竹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的志愿服务队之一,队员们都是在职员工。作为巡逻队队长,自疫情防控工作启动以来,王平带领19名队员主动请缨到了志愿一线。

      “别看我们来自不同岗位,但加入一线时起我们只有一个名字‘志愿者’。”王平回忆,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全天候在线”,开展志愿服务。得空儿他们还会化身“情报员”“外卖员”,收集居民需求,协调联络解决,尽可能满足居民需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是跟“出力”沾边的活儿,他们全包了。

      “疫情防控工作事务多且杂,我们多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社区就有更多的精力做好统筹,守护居民安全,尽快打赢这场硬仗。”说这话时,王平眼神充满坚定。

      随着越来越多“王平”的投入,志愿者服务队伍日益扩大,其中不乏朝气蓬勃、充满斗志的年轻人。这两天,竹岛街道竹福公益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张军的电话就成了“报名热线”。

      这波“报名热”,源于竹福公益服务中心志愿者们的带动。3月8日以来,100余名年轻人主动请缨成为志愿者,辅助社区居民订菜、买药,还“揽”下了分菜、送菜的活。“最忙的时候,一个小伙儿背上7、8袋菜爬楼,下楼时还顺便提溜几袋垃圾。”张军说,他们逆行的身影,就是最好的“广告”。

      这些年轻志愿者们的身影,让张军愈发感受到年轻化对志愿服务的重要性。眼下,他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研究如何将企业及社会的诚信积分和志愿服务相结合,吸引更多青年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初佳伦 李文思 张萌/文 王彦博/图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