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让更多“千里马”在千里海岸线上奔腾

2022-04-30 编辑: 宋倩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区域发展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怎样更好地汇聚天下英才,走出一条具有威海特色的人才引领发展之路?4月28日,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作出“加强人才引育创新、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的部署,为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引。

      市第十六次党代会发出了“全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奋勇争当强省建设排头兵”的动员令。围绕走好新的赶考路,威海吹响人才兴威攻坚突破的集结号——树牢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威海将系统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人才承载平台,深化人才引育创新,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让更多“千里马”在千里海岸线上纵横驰骋、竞相奔腾,让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就、相得益彰。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不拘一格广纳“四海英才”

      “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这是造好人才金字塔、建设人才集聚高地必须秉持的格局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在系统全面、精准到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同龙头企业对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一般,领军人才手中有技术、背后有资源,是引领企业创新、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我市始终把领军人才引进放在人才工作的突出位置。截至2021年底,我市已累计培育204名省级以上产业领军人才,打造了以“威海英才计划”为统领的14项人才工程,新增高层次人才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领军人才“中流砥柱”的作用愈发明显。

      引进一名人才、拉起一个产业,通过与同济大学张广世博士团队的深度合作,天润工业成功踏入曾经完全陌生的空气悬架制造领域,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天润工业将继续以人才战略为驱动,加快构建人才强企新格局,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源动力。”天润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丛建臣说。

      加快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高端人才的引领,同样需要大规模产业技能人才作后盾。目前,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已达9.4万人。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高度重视产业技能人才”,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重要位置。

      围绕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威海职业学院探索出“卓越工匠班”培养新模式,并开展了“企业家进校园”、校企共建“订单班”、实习就业“直通车”等活动,毕业生留威率得到显著提高。“立足威海、面向威海、服务威海,我们将持续探索实训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威海持续输送高技能人才。”威海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耀华表示。

      引进集聚各类人才,威海的方式不止一种。以大型人才交流活动和各类双创赛事为媒介,威海为更多的青年人才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紧紧抓住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力量。

      目前,我市已连续举办6届“英创会”,承接山东省第十届“海洽会”、中韩创新大赛、中国新材料产业创新与发展大会等重大人才活动,设立18家引才工作站,累计吸引2000余名高层次人才前来洽谈对接,签约人才、技术合作项目400余个。打造了“青鸟计划·汇聚威海”“选择威海·共赢未来”等青年人才招引品牌,来威就业创业大学生数量持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2021年新引进青年人才2.2万人。

      建设载体夯实平台,力争有识之士“人尽其才”

      如同“千里马”需要“伯乐”,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也需要事业平台的承载。为给人才提供放飞理想的舞台,我市在建好、做强、完善、优化人才平台上下功夫,持续推动“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

      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提升创新链,我市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构建“1+4+N”创新平台体系,从顶层设计上重塑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基础框架,激活聚才用才留才强磁场。

      各类创新平台串珠成链、握指成拳,厚植起人才创新的肥沃土壤。截至目前,“1+4+N”创新平台体系已汇聚高端平台25家,延伸设立各类特色创新机构147家,引进孵化企业210家,覆盖七大产业集群和所有区市开发区;汇聚院士24名、国家级和省级领军人才68名、博士376名,整个体系加速成为全市密度最大、增长最快、创新最活跃的人才高地。

      “作为‘1+4+N’创新平台体系的‘引擎’,我们将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在人才引育上再优化,在产业契合上再精准,在成果产出上再突破,助力我市打造具有威海特色的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院长汤占胜说。

      人才发展不是“空中楼阁”,只有将人才资源与产业需要、市场需求结合,才能实现创新价值。围绕建立切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发展机制,我市充分发挥高校的创新“策源地”作用,以校企融合、校地合作引导人才走出“象牙塔”,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

      4月的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海面波光粼粼,天航信息技术公司已在这里成长扎根;在市政府和哈工大(威海)双重资源的扶持下,企业已吸引20余人的工程师队伍入驻,并与其他落地的海洋科技企业一道,打造起国内特色的“海洋硅谷”。

      “作为哈工大(威海)的一名老师和在威海的一名创业者,我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在做好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加强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断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为威海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天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志权表示。

      提供更多施展平台,实现产才融合发展,威海还在更多的领域探索。对照《人才兴威攻坚突破三年行动方案》,我市还将按照“一区域一特色、一平台一方案、一产业一主题”原则,常态化开展“火花”行动、“双走进”活动等产学研对接交流,精准组织创新平台走进企业、企业走进平台,推动平台资源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更多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聚合服务资源“尊贤重才”

      “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城市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影响着人才对城市的认同,有了认同,人才才有可能留下来发展。

      让更多人才留在威海、爱上威海,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构建活力迸发的产业生态、便捷高效的服务生态、宜居宜业的人文生态,让城市更有品质、更有内涵、更有温度、更有活力。

      对人才的能力给予最大程度的信任,2021年“英创会”上,威海在全省率先推出“揭榜挂帅”制度,不问出身,不看学历,能者“自告奋勇”揭榜任职,面向海内外优秀人才团队公开征集解决方案。

      “接下来,我们计划将‘揭榜挂帅’制度扩大到七大产业集群,联合征集‘卡脖子’技术需求榜单,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需求,坚决破除‘四唯’,给各类人才平等竞争机会。”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服务人才,不止是精神上的尊重。为人才发展做好“后勤部长”,我市不断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和措施,从工作、生活、精神等多个方面为人才留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人才留下来,首先要住下来。从最关注的居住条件入手,威海逐渐加大解决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住房问题的力度,将人才公寓项目覆盖各区市、开发区,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人才公寓5000余套。

      将服务与关爱惠及各方面,我市还着手打造十余家“青年驿站”等社会化服务载体,建立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体系,发放“威海英才卡”近800张,发放“人才贷”2.3亿元,逐步构建具有威海特色的人才服务体系,形成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的良性循环。

      做好人才服务工作不是一时之功,也不是一人之力。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威海也将把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的要求贯彻到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超前布局、上下协力、综合施策,尽全力网罗四海志士,汇聚天下英才。

      “我们将紧密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四个环节,在政策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在平台搭建上再上新台阶,在人才服务上展示新作为,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打造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高地。”环翠区委书记张刚表示。(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