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第一次见到威海市立医院急诊科护士林荣婷时,她正在急救室为患者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小小的身躯,用力地按压着患者,隐约间左手手背上露出一块指甲盖大小的伤疤。这样的工作是她的日常。
自从学校毕业到威海市立医院工作以来,林荣婷从急诊工作做起,靠着对护理工作的痴迷,对志愿服务的热爱,她在职业生涯中屡获佳绩,曾获“山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威海市金牌职工”“2018年全省卫生计生系统护理技能竞赛决赛优秀奖”等荣誉称号,短短7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急诊科青年技术骨干。
从学生到护士,伤疤是她专攻主业7年的见证
作为急诊科的一名护士,林荣婷深深懂得,急诊科危重患者多,患者病情变化快,急救的最初几分钟往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和高超的护理技术。
“这是为了练就娴熟的心肺复苏时留下的。”林荣婷指着手上的伤疤说,危重患者身形差异较大、病情复杂,这对护士按压的力量和技巧要求极高。皮肤磨破了,第二天还是接着练,就这样,林荣婷的手上便留下了一道疤,同时操作技能也形成了“肌肉记忆”,融进血液,在“急救黄金时间”里努力施救。
像这样的“肌肉记忆”,林荣婷还有很多。不论时间多晚、睡得多熟,只要手机铃声响起,她就第一时间清醒,接听电话赶往医院;接到急救电话,她会以最快速度出车,带着抢救设备奔向现场,配合医生实施抢救……
别看现在处乱不惊,已经在急诊室里成为护士的表率,但在7年前,还是个稚嫩姑娘的林荣婷,曾一度陷入有心无力的迷茫中。回忆过往,从业7年间,林荣婷从遇到意外情况犹如“惊弓之鸟”的“急救小白”,如今已蝶变为数次从死亡线上挽救危重患者生命的“急救哨兵”。
凭着丰富的知识储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快速的应急反应,林荣婷成了科室的“定心丸”,一有抢救,医生、年轻的护士和她搭档就十分安心,不少被挽救回来的危重患者纷纷送上锦旗,表达感激。
从“小白”到骨干,她志愿奉献340小时
“做急诊科护士,不仅要自我强大,还要甘于默默奉献,带领大家共同进步。”林荣婷时刻谨记前辈对她的殷殷教导,主动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毫不保留地分享给同事。
做好急诊工作有诀窍吗?林荣婷一再思考,得出结论——唯有“努力”两个字。“我也是从一个‘菜鸟’过来的,现在有能力了,就要接下前辈的‘接力棒’。”林荣婷坦言。奔着“让每个同事一起进步”“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的目标,林荣婷牺牲休息时间,自愿带领“新人”反复演练、耐心实践,通过日常工作积累,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努力在最紧急情况下“拿满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走出急诊科,林荣婷又将救死扶伤的急救知识带到学校、社区、企业。“只要有时间,志愿活动我都会去。”连续7年,林荣婷放弃休息、休假时间,参与各类“急救白金十分钟”公益宣讲,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340小时,致力于把急救知识技能带给更多的人。
7年的日夜坚守,林荣婷常常用一句话来形容:“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她曾在急诊留观、隔离病区、急诊重症监护等多个岗位积极奋战,用青春和热血在岗位上闪光发热,用无微不至的爱心托起生命的希望。(Hi威海客户端记者 王威晨)